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为“良性癌”,是因为它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远处转移以及容易复发等生物学特征,但在病理形态上没有肿瘤细胞,仍属于良性病变。然而早在1925年,临床学家们就已经推测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有可能发生恶变。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父Sampson首先描述了内异症恶变的现象,并提出诊断标准,即在除外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基础上,同一卵巢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并存,而两者的组织学关系相似。1953年,另一位著名的学者Scott在Sampson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标准,就是在病灶中有良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向恶性组织过渡的组织形态。据文献报道,内异症的恶变率不低于1%,其中以卵巢异位囊肿恶变最为多见,又以转变为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为多,患病年龄较一般的卵巢癌患者相对年轻,肿瘤起别较早,预后较好。卵巢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较少见,但也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直肠阴道隔内异症恶变的个案报道。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增加,其恶变问题应引起重视,医患双方都要提高警惕。至于原本良性的内异症为何发生癌变,机制还不甚清楚。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盆腔痛,之后是胃肠道症状,可触及的包块,腹胀,阴道出血比不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年轻10~20岁,早期发现和治疗同样是改善预后最有效的手段。另外,大宗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生卵巢外的恶性肿瘤的风险增高,例如乳腺癌和非何杰金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