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的额黄妆被喷了,咋丑成这样,这样的妆容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吗?
刘亦菲在《花木兰》里额头涂黄,脸颊涂的粉桃粉桃的妆容叫额黄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特色、最时髦的妆容。
额黄,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一种美容装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
注意这里的黄色是淡黄色,而且是时髦的晕染。
这个妆容起源于佛教,也叫“佛妆“,南北朝时期,佛教蓬勃发展,上到皇家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真实写照。皇帝都带头出家(也还俗了),更有十几位后妃也出家了。
时期的佛像,都是沥粉涂金,所以拜佛女子们,为了以表虔诚,开始用黄色涂料将额头染黄。“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所以也称该妆容,为“佛妆”。
在当时,这种妆容比较流行的画法是半涂,黄色妆粉只涂半个额头(或上或下),再用清水晕染,形成由深及浅的过渡效果,所以它又叫“约黄”。
《孟蜀宫伎图》
除了稍费些功夫的额黄妆,还有个适合懒癌患者的“花黄”。
化法极其简单,只要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部或脸颊,就成了。
为什么《花木兰》里主角的妆容如此死板,一点也不如仕女图上的妆容灵动呢?可能是国外化妆师对于中国妆容的晕染技巧,掌握的不太熟练,太死板了,没有晕染,一坨一坨的看着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