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引发舆论热议。影片围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下称“慢粒”)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展开。通过这部电影,人们不仅认识了“慢粒”这种病,更没想到,治这个病可能会拖垮一个家。
40多岁的李女士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丁家华的老病号,15年前,她被确诊为“慢粒”,并接受靶向治疗。如今,她的病情已被控制住,只需服药并定期检查即可。
“慢粒”是较多见的一种血液病,在成年白血病中约占30%,在慢性白血病中约占90%。症状通常不典型,常表现为疲劳、浑身无力、不明原因发热等,甚至没有任何症状。若患者血常规化验白细胞一栏有“↑”标志,说明其数量超过正常值,最好到血液科就诊。
提起白血病的治疗,很多人想到的是骨髓移植,但“慢粒”可以被转化为慢性病,就像控制高血压、高血糖一样。丁家华说,电影中故事发生在2002年,当时“慢粒”的靶向药只有一种,价格很贵。现在早已有了多个进口靶向药,在进口药知识产权保护期过后,国产仿制药也有多款上市,疗效不差。2013年,我国将“慢粒”纳入大病医保范围,进口药花费在1000~2000元/月,国产药仅需五六百元。此病的治疗效果也有了较大提升,2002年时生存率仅有30%左右,如今已达90%。
丁家华说,基因检测是“慢粒”最敏感、最严格的检测方法,可预见疾病发展态势,实施有效管理。“慢粒”的发展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当患者出现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血液表现时,为“慢粒急变”,预后差。因此患者只要开始吃药,就需进行疗效监测,定期做血象、骨髓象、染色体等相关检查。一旦发现疗效不佳、耐药等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这四个时间点是关键。治疗期间不可擅自停药,否则可能会从慢性期转到加速期,影响预后。▲(记者刘敏夏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