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0.74%,男女比约为6:1~9:1,且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逐年提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
最早出现的症状有:脚发凉、怕冷、麻木、患足趾甲增厚、皮肤干燥变薄及间歇性跛行等。其中,间歇性跛行是典型的早期动脉缺血的指征,它的特点是走一段路后,便感到下腰、臀部、大腿内侧或小腿部、脚底板有疲累感、麻木疼痛,刚开始可能走1000米以后疼痛,逐渐走500米、300米就痛,最后可发展到走100米、50米即痛。而常被误诊的老寒腿、脉管炎都没有这个特点。有这种症状的老年人,不要认为是衰老现象,需警觉到可能是下肢肌肉缺血的信号,并立即就医检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人群
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龄等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人群,需要提高警惕。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对于活动少的人来说,他们体内的血液流动缓慢,代谢缓慢,血液中的杂质较多,也容易形成血栓。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的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监测身体指标,戒烟。人体在35岁以后,动脉开始有脂质沉积,就应当关注自己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情况,每年定期到医院检查。早、中期患者可接受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果出现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行走也发生疼痛或坏疽则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