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看来,气血充足是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保准之一。一个人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相反,气血不足则会面色发黄、抵抗力下降。中医指出,脾为人体气血之源,气血不足和脾脏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预防脾脏不调,除了保持规律的生活外,适当摄入山药、红枣等食物。下面我们来看中医食疗如何健脾:
气血为人体根本
从古至今,气血充足都被看作是人体健康的标志之一,睡得香、面色好都是气血充足的表现,事实上,这也的确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首先,人体健康状态本身就与睡眠、饮食、气色等密切相关,会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状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中医观点来看,气血充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准。
“气血充足、气色不错”已经成为人们对身体状态的一种描述,事实上,“气”“血”是两个专业中医概念,中医认为,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极强的能量和活动力,气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同时参与脏腑的新陈代谢,还可以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也代表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而血则是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一方面可以调养脏腑,即血盛则形健,通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另外,血液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血不足则容易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气”“血”之间紧密相连,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则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这也是中医临床中,出现某些相关症状时需要气血双补的原因。
失眠、健忘或均与气血不足相关
一方面,根据中医的观点,气血“禀受于先天之精气”,即遗传因素,另一方面,气血也同样会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生活规律等多个方面。
遗传因素无法控制,但后天因素,诸如饮食摄入、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长期积累,也会影响人体气血状况,气血不足是不少疾病的源头。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由于气血与人体脏腑功能相关,所以,气血不足容易引起脏腑功能衰退,导致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面色发黄、皮肤干燥及指甲干裂、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严重的气血不足还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贫血、视物模糊不清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头发脱落。以失眠为例,从致病原因来看,导致失眠的原因众多,其中,气血不足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
对女性来说,似乎更加“麻烦”,气血不足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经血色淡,气血为生命之本,气血不足容易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月经量的减少往往也是气血不足的后果。
另外,气血不足似乎会体现在人体方方面面,中医问诊讲求“望闻问切”,有中医表示,观察患者眼睛颜色也是判定其是否气血不足的重要方面。所谓观察眼睛颜色,主要是观察眼白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眼白的颜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也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因此,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被认为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气血不足可能是脾脏惹的祸
气血不足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究其根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脾胃,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功能各有不同,五脏在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过程中也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如肺能调节气的循行并助心行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纳气是生气之根、心主血脉、肝主藏血等等。而脾在气血的生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传输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就容易出现气血不足,气不至则木,血不至则麻,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就会有手脚麻木的表现。
另外,脾也是人体中枢免疫器官之一,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要依靠脾脏生发之“气血”,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脾也被称为人体的“后天之本”。长时间饮食无节制、压力过大等都有可能对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影响免疫系统,使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因此,气血不足症状的出现,究其原因,可能是脾脏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