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同时,冬至也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因此,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时也喻意新生命的开始。而在这个时节养好身体尤为重要,好为来年打下健康的基础。
天冷了别忘了问候父母这份冬至养生攻略让爱升温!
一、早点睡重调神
《黄帝内经》强调:“冬三月,为闭藏”,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冬至时节,万物生机潜伏、白昼缩短、黑夜延长。人应该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此时,作息应调整为早卧晚起,以躲避寒邪,避免阳气受到扰动。中医认为,寒冷阴邪是最大的养生“杀手”,对阳气偏弱的老年人来说,如果起床或晨练过早,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受凉,引发呼吸道疾病,甚至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专家指出,为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三九时期,中老年人还要注意养神。因此要做到,平时处事要豁达,待人要和善,保持心情舒畅。同时也要充实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养花、下棋、写字等不仅能培养高尚的情操,还有益于身体健康,是调神养性的一种不错方法。
二、多喝水微出汗
有人认为,冬至时期,天气寒冷,人的活动量也会减少,因此不需要经常喝水,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专家表示说,冬季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人体大脑与身体各器官正常运作仍需水分,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水分摄取不足,再加上冬季排汗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这会加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在冬至以后,人们也要养成适量喝水的习惯。一般建议,成人每日饮水量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冬季养生要适当锻炼筋骨,出点汗。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以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此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季不宜频频沐浴,水热所迫,汗出淋漓,很易感寒生邪,故北方冬季一周洗澡一次是比较适合的。
冬至养生
三、泡泡脚多护足
冬至阴气最盛,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暖御寒,防止阴邪入侵机体。俗话说:“寒从脚起”。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穴位。因此,冬季必须注重足部的保暖,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有条件的话可以同时按摩脚部穴位。早晚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四、常喝粥饮红茶
冬至养生宜多食热粥,喝粥具有增加热量和补充营养的功效。晨起喝热粥,可养胃气。晚饭后,人的活动量会减少,为了避免食物堆积,应少吃点肉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晚餐喝粥不但养胃还可安神。平时喝点山药粥、莲子粥、红枣粥、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都是在此时节比较适宜的。
在冬至时节,喝红茶也是值得推荐的。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此外,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助消化、去油腻。
五、慎防病适进补
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平时应注意避免一些慢性病的复发或加重。在外界冷空气的刺激下,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同时,人们活动量减少,大脑、心脏血液循环缓慢,这些都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因此,人们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防病。增强抗病能力,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家介绍,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一般阳气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之品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不可不顾实际情况,全家上下齐进补。
当然,进补的内容除了吃,还有调养精神的方面。可以通过静坐或者运动来练形体,充沛精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此外,专家还推荐了几款适合冬至进补的食疗方:
花生黄豆炖猪蹄:猪蹄500克,花生50克,黄豆100克,党参30克,当归20克,生姜3片,陈皮5克,料酒适量。黄豆提前浸泡12小时,花生开水煮上2分钟沥干水分,猪蹄去毛洗净,剁成小块,用开水焯烫后捞起。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料酒,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沫,转成小火慢炖约2小时,待猪蹄微烂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天麻乌鸡汤:乌鸡750克,天麻30克,川芎20克,茯苓30克,生姜3片,红枣5枚。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把天麻、川芎、茯苓洗净后塞入鸡腹中,用线缝口。把乌鸡放入砂锅内,加入生姜、红枣、清水适量,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炖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结语:冬至过后,疾病预防、防寒保暖是我们必要的准备,调理好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随之到来的元旦佳节饮食也要格外的滋补才能帮助我们身体保健。在保养好自己身体的同时,我们随时随地也不要忘了关爱父母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