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坪,因茶而兴,是历史上资江下游第一个商埠重镇,万里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黄沙坪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的?鼎盛时期是什么?现在的黄沙坪还有哪些和茶有关的老字号?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正式将安化黑茶定为官茶,供应西北边疆互市,行以茶易马之法。最先来安化收购黑茶的是山西茶商,首选硚口设庄,后重心转向黄沙坪。此后陕、甘等地茶商相继负资前来采办。鸦片战争之后,鄂、赣、闽、粤茶商及省内商贩也蜂拥而来,不仅经营黑茶,还增开“红庄”,经营红茶。
黄沙坪采购范围内的茶叶质量也很好,产量比较集中,黄沙坪又地处资江之畔,茶叶运输极为方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就了黄沙坪茶叶集散地和商埠重镇的历史地位,常住人口曾多达4-5万人,一度有“小南京”之称。清光绪年间,陕西试用知县刘翊忠特题《黄沙坪感茶事》:“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据考,从东至西近5里长的青石板街道修建于清雍正三年(1717年)。街正中挖了一条1.5米深、1米宽的下水道,上用1.2米长、0.5米宽、0.15米厚的青石板铺盖。一到雨季,两边屋檐水一直流下来,汇聚到各家各户阶基前的古钱状泄水孔,再通过下水道和涵孔注入资江。不管雨有多大,都不会积水。这些青石板共有4万多块、约3000多立方米,工程浩大、所费不菲,如果当时黄沙坪没有便利的交通优势、独特的辐射功能、重要的经济地位、雄厚的民间财力和晋陕甘等茶商的鼎力相助,根本无法建成。
民国以前,有记载的茶行就有52家,不过如今风雨飘零,它们绝大多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现在资江河畔的安化茶厂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古老的木制茶机、全木仓库以及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研究实践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