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天晴问答>正文

“维民所止”的出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文字狱?

提问于:2020-12-05 14:21:22提问者:天晴网友

金庸的祖先查嗣庭,在雍正时期主持考试,因以“维民所止”为题,遭受文字狱。在此,请问“维民所止”的出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维民所止”的考题为什么会引发文字狱?

最佳答案

“维民所止”这是《诗经·玄鸟》中的一句。《玄鸟》是“商颂”中的一篇,是宋国君王祭祀殷高宗武丁时所唱的乐歌,歌颂武丁中兴的功业。“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维通为,止即住所。是说:都邑周边千里远,都是商民居住地。

清朝雍正时期,文字冤狱记录在案。主考官查嗣庭以“维民所止”为考题,被曲解为“雍正砍头”。“雍正”二字去其头,正是“维止”二字。结果查嗣庭惨死狱中,还被戮尸示众。值得说一说的是“民”字。  民,使用广泛,几乎无处不在,而常常又被我们忽略,或者误解。《说文》云:“民,众萌也。”段玉裁注:萌犹懵懵无知貌也。民,民众,就是懵懵无知的那些普通人,等于现代人观念的“老百姓”“劳苦大众”。为什么“懵懵无知”?没有接受教育,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上古社会的现实。夏商周三代,社会分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等人是贵族,享有特权;其余六等,皂、舆、隶、僚、仆、台,属于平民。平民的主体是“舆”,最下层的“僚、仆、台”多是家奴、家仆,甚至世代奴仆。

网友3819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更多
问答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