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疾病最早发现的可能是其家长,判断小孩心律失常疾病,家长可能会发生判断错误,那就该咨询医生,其实临床上也存在儿童心律失常的误诊。这就需要家长留心观察孩子的症状,给医生提供好资料。
判断孩子到底是正常心率还是心律失常?我们最首要的是要判断孩子的症状或检查是否属正常范畴,可通过心前区的触摸或听诊了解心率的变化,从而掌握第一手材料。体表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在临床上,判断小孩心律失常慎入误区:
1、仅凭一次听诊或心电图即诊断“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
常有家长咨询,主诉很简单:“我孩子心动过速”。当问及心跳多快时,经常的回答是“一百多次”。而医生诊断过程却并不那么简单。与成人不同,孩子年龄越小心跳较成人越快,因此心率正常范围随年龄组而不同。
其次,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心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同样的心率,在同样的年龄,我们很难简单地评判它是正常亦或异常。通常,我们需要结合心电图图形是否正常,特别重要的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全天心率波动范围来综合评价。
2、听诊“心律不齐”。
有时体检或就医时被告之“心律不齐”,家长经常很紧张。心律不齐只是个泛泛的名词,它包含了更多具体的诊断,如可能与呼吸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是正常生理现象。其他常见的有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仅凭听诊有时较难鉴别,需进一步做心电图检查。
3、阵发性心动过速,发病间期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正常。
对阵发性发作的心动过速,如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非常快,可达160~300次/分,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患儿可能仅持续数分钟,体表心电图甚至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都难以捕获。
出现症状,家长不要乱投医,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孩子的病情肯定会转好的。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每天忙碌的工作,压力过大很多原因都会导致人的心律失常,常见的症状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头痛、耳鸣、健忘、乏力等,大家一定要注意。
心律失常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十分不利的。在中医上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在不断地完善,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气滞血瘀: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或见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桃仁红花煎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青皮、生地黄、当归、桂枝、甘草;中成药有血府逐瘀胶囊等。
气阴两虚:
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闷,口干耳鸣,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舌淡或淡红,苔少,脉细。治宜益气养血,活血安神,方选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中成药有天王补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
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眩晕健忘,睡眠不安,思虑劳心则甚。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选归脾汤:当归、龙眼肉、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中成药有归脾丸、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
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喘促难卧,胸闷脘痞,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茯苓、炙甘草、白术、陈皮、附子、黄芪、葶苈子、红花、生姜;成药有芪苈强心胶囊等。
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烦燥少寐,头晕目眩,口燥咽干,或口舌糜烂,五心烦热,盗汗,腰酸稀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选朱砂安神丸合知柏地黄丸化裁:朱砂、黄连、生地黄、当归、炙甘草、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中成药有朱砂安神丸、知柏地黄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