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往往有那么一部分人被各种各样的病痛折磨着。而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它不仅跟身体带来极大伤害,同时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不让血糖增高也是一件难事。明明都是很注意了,然而还是会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症状,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导致血糖忽高忽低十个因素
1.用药依从性不佳。无论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擅自减量、停用或更换品种,可致血糖迅速升高;擅自增量、增加次数如重复用药或另添品种,可致血糖过于降低。
2.饮食常规打乱。如亲友相聚,暴饮暴食,可致血糖骤升;而因故停止进食,饥肠辘辘,可致血糖不断下降。
3.运动不当。整天枯坐斗室,吃得多、动得少,热量蓄积,血糖可以上升;运动强度太大、运动时间太长,血糖可以降低。
4.生活不规律。如加班加点,熬夜、失眠,次日血糖容易反弹性升高;长久劳逸不均、疲惫不堪,血糖又会降低。
5.气候变化。寒潮侵袭,体内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肝糖原输出增加,血糖因而升高;炎暑季节,人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加大,血糖可以偏低。
6.情绪不安。紧张、忿怒、精神遭到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血糖骤然升高;消沉、抑郁、整天萎靡不振,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血糖降低。
7.外伤与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急性感染如感冒发烧等,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升高。
8.女性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女性月经来潮或妊娠、分娩,血糖多数升高。
9.他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类药、性激素如避孕药等,常用可致血糖升高;又如水杨酸类药、磺胺类药、利血平等,常用可致血糖降低。
10.其他。如慢性便秘用力排便时,血糖可短暂升高。
治疗方法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有助保持血糖平稳
保持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部分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血糖忽高忽低,很难控制至平稳状态。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加之饮食控制不当、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治疗依从性差,还有饮食、运动和药物之间不协调等,就可能导致血糖出现大的波动。
血糖如果长期处于忽高忽低的大波动状态,可导致出现低血糖反应,并增加出现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风险。
为避免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在协调好饮食、运动和药物三者的关系基础上,应特别注意少量多餐和定时定量进餐。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及睡前1-2小时三个时间段应注意加餐。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营养和血糖情况选择加餐的食物。在控制好总能量的情况下,可选择适量的燕麦片、苏打饼干和烤馒头片等;在血糖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适量的低糖水果,如柚子、猕猴桃和草莓等;对血糖控制不良者,可考虑选择西红柿、黄瓜和生菜等。
此外,选择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进行加餐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选择。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的血糖指数相对较低,糖的总量相对较少,每日选择一定量的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如200毫升)作为两次正餐间的加餐,既可有效补充营养,又对平稳血糖有一定益处。同时,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的吸收和服用较为容易,其本身就非常适合作为代餐及餐间点心。
将糖尿病饮食与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相结合,合理分配餐次,平稳控制血糖,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做到和做好的事情。
2、糖尿病患者需管理好体重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是否合理,对其血糖控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可以说,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体重是其生命体征之一。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体重超重或肥胖及体重过轻或消瘦,都不利于血糖控制,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主张采用“体重指数”(BMI)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状况评价。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中国成人的BMI的判定标准为:18.5≤BMI<24.0为正常;
BMI<18.5为体重过轻;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除了体重总量以外,还应考虑身体里的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脂肪集中于腹部,形成
“向心型”或称“苹果型”肥胖,对血糖和血脂控制不利。成年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或腰臀比大于0.85;成年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或腰臀比大于0.8,则表明脂肪在腹部堆积,需要减少腹部脂肪。
对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寻求体内能量的“负平衡”状态。一方面,应采用低能量的平衡膳食,减少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有氧锻炼增加能量消耗。两方面措施使能量“入不敷出”,以达到体内脂肪燃烧分解而减肥的目的。
2种治疗血糖忽高忽低的症状的方法。希望对患者们有所帮助。有糖尿病的患者还是建议在食物控制治疗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有氧运动,调整好胰岛素的用法用量。别让血糖忽高忽低,血糖忽高忽低对糖尿病患者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