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星际穿越》只有2D,没有3D版,朋友长舒了一口气,竖起大拇指:这个导演真是业界良心啊!
当时,她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仅仅凭没有3D这一点,她就迫不及待的给导演诺兰送上了“业界良心”的锦旗。我很怀疑,当她看过这部电影后,她会给诺兰再送上什么样的锦旗。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理由是,3D会让人的视野变窄,不适合表现《星际穿越》里浩瀚的宇宙。我想,听到这句话,《地心引力》的阿方索.卡隆,《星际迷航:暗黑无界 》的J·J·艾布拉姆斯,《银河护卫队》的詹姆斯·古恩,全都哭了,真是的,谁的电影里没有宇宙,谁的宇宙又不浩瀚呢?
与诺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片一个劲的上马3D,据统计,2014年一共有13部国产3D出世。这13部既包括年底贺岁片的三大巨头:《一步之遥》、《太平轮》、《智取威虎山》,年初的10亿片《大闹天宫》,也包括《食人虫》、《京城81号》、《冰封侠》这样独特的电影。这13部3D片,拍摄时就是3D拍摄的,少之又少,2D转3D愿意多花些钱认真转的,同样不多见,更多的是,拿很少一点的钱随便糊弄一下,就说自己成功从2D晋级为3D了。
中国观众看上去被这样的3D给绑架了,既要花比2D电影更贵的钱,又要忍受多戴一副眼镜的折磨,很多时候还得忍受不良影院低亮度的银幕,却得不到一点3D的快感。
中国电影也越来越多呈现这样的操作模式,先用2D拍了,再花一点点钱转成3D,上映的时候,基本上只供应3D版,没有2D版,观众基本上都是花更多的钱,体验更差的服务。想看2D,没得选。
为什么会有这么荒唐的事发生?或者说,这么荒唐的事,反而成了业内的榜样,变成了成功学的案例?
要理解这样的事,需要从中国电影发展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电影要赶上好莱坞,需要弯道超车。或者换一个科幻一点的术语,那就是“维度攻击”。意思是说,好莱坞本来领先那么多年,要赶上很累。但是3D技术这个东西,基本上大家都在同时研发,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样的新技术上发力,比较容易超过好莱坞。就如同中国的通讯技术,在传统的固话方面,美国领先中国很多年,但突然迎来了无线通讯这回事,大家都是零起点,那么中国在无线这块加大投入,要赶英超美就容易得多。高铁其实也是同一回事。“弯道超车”和“维度攻击”不一定准确,但比较类似。
因此,从《阿凡达》引爆3D观影潮后,中国在3D这一块发了猛力。2012年,美国电影大片引进配额提高了14部,但限定必须是3D电影或者IMAX电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限定呢,其实就是用更多的3D电影和IMAX电影,吸引影院提供更多的3D厅和IMAX厅。而更多的3D厅和IMAX厅的出现,又不停的在刺激这个市场提供更多的3D电影和IMAX厅。这个,我们可以看做是基础建设的培育。
此外,从2012年底,国家就开始对3D电影和IMAX电影进行补贴,2013年底还调高了补贴,比如,拍一部3D或IMAX电影,7500万以上,补贴150万,1亿,补贴200万。等等。5亿以上,补贴1000万。比如,10亿票房的《大闹天宫》,国家就补贴给片方1000万。
那么,11亿票房的《心花路放》并没有3D版,是否就没有补贴了呢?NO!由于《心花路放》有IMAX版,所以,按照相关的规定,《心花路放》也是有资格获得1000万补贴的!(更重要的是,《心花路放》转制IMAX版的费用是由IMAX公司提供的,片方相当于白白得了1000万)
正是在国家种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同时在3D厅和IMAX厅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3D电影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了。当然,国家花力气做基础设施的培育,又动用专资办宝贵的资金来鼓励鼓励,目的并不是要培育出一批粗制滥造的伪3D,或者伪IMAX,而在于,通过越来越多的3D电影和IMAX电影的制作,来推动3D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了达成中国电影战胜好莱坞的宏伟愿景。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产伪3D片,就会明白,这是中国的电影观众为中国电影战胜好莱坞这一宏伟使命而买单。这样的买单,之前就发生过。张艺谋拍《英雄》,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肇始,当一个国家的电影开始转型的时候,泥沙俱下是在所难免的事。这个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提供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一批烂片,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度过了相当可怕的一段时期。
现在的伪3D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重复中国电影刚刚开始市场化时,市场涌现一批烂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自然会有不良商人,搞些伪3D,甚至10年、20年前的片子,他们也敢随便糊弄下,就打着3D的招牌重新上映了;自然会有不良商人,甚至就冲着国家的补助,也要搞个3D。这些,都需要观众来买单。
2D是衡量电影人良心的尺度吗?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电影人有良心,不愿意搞3D,恐怕也由不得自己了。在一个产业踏步猛进,意图争夺市场主导权的情况下,也就管不了良心那么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