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粽子了,但是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一直不清楚,另外听说粽子吃多了也不好,想问下吃粽子要注意些什么
粽子可以说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了,每年这个时候,不管喜不喜欢吃,大家都会买上一些粽子来烘托下节日的气氛。关于为什么要吃粽子,说法也有很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续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食物,用粽叶包装,是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虽然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悠久,但是大家在吃粽子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尤其是小孩子,因为粽子不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因为粽子是以糯米为原料的,比较黏,对于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太小的孩子如果磨牙还没有萌出,咀嚼食物的能力比较弱,当吃粽子的时候不能充分地咀嚼,比较黏的粽子就容易噎到孩子,出现危险。
糯米这种食材,跟大米白面等比起来,比较难以消化。年幼的婴幼儿,消化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也不太适合吃粽子。根据孩子的出牙情况以及消化能力,综合考量,最起码要在孩子一岁以上,才能吃粽子,最好是在一岁半以后。当孩子的磨牙已经萌出,能够充分地咀嚼,再让他尝试吃粽子。
粽子的主料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补中益气。但所含淀粉几乎全部是支链淀粉,蒸煮后粘性大,不易消化,过量食用会伤到脾胃,出现腹胀、泛酸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因此,建议吃粽子要适量。
营养师还建议,若能用杂粮米、干豆类等五谷杂粮来代替部分糯米,不仅增加纤维素含量,减少肠胃负担,而且红豆、绿豆、薏米等均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祛湿、健脾和胃的作用,再加以性味清凉的粽叶包裹,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患有肠胃病或者病后初愈的人都不宜吃粽子,以免带发老病,诱发新病。小孩由于胃肠功能较差,如果不节制,放开肚皮吃,也是很容易出毛病的。所以,有胃肠病的人,特别是老人、小孩应尽量少吃粽子,并且要蒸后趁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