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人文>正文

武则天真的掐死了女儿?后人是怎么知道的

历史尘埃
2020-09-28 13:36:16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从课本、影视剧、历史文献等接触到各类历史人物。胡适说得好:历史是人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说,历史这东西除了人名其他全是假的。那么武则天当年亲手掐死她的女儿,这件事后人是怎么知道的?明显当初没有人知道,难道她在最后自己说的么?

还有一个典型事例,司马迁写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后的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中描述了大量项羽对部下说的话,例如“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之类的,似乎当时在场的将士都战死了,当然也不可能刘邦那边有顺风耳,所以,就引发了后面我的疑问,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别告诉我是文艺加工

不是后人说武则天杀女,而是后人推测武则天杀女,这也是千古疑案,没有人言之凿凿

这个推断在《旧唐书》被提出,在《新唐书》得以发扬,《资治通鉴》沿用了《新唐书》的立场

《旧唐书》用“史臣曰”的方式提到武则天杀女:“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旧唐书》成书于后唐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之所以没有将此事记入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方式提出,应该是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当时社会上纷纷传言是武则天杀了自己女儿,但是无法坐实,因此只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新唐书》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资治通鉴》直接沿用了《新唐书》的立场:“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

现在对于安定公主的死,一般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武则天杀死公主后嫁祸王皇后,原因有三:

1、武则天想成为皇后,杀死公主嫁祸王皇后,给废王立武找一个借口和切入点

2、王皇后如果真的对武则天恨之入骨,为何不去杀了李弘?况且王皇后出生于太原王氏,在当时是世家大族,她的孙祖母还是唐高祖李渊同母妹的同安公主,因此可见王皇后肯定从小受到世家大族的礼仪熏陶,王皇后临死前,说:“陛下万年,昭仪承恩,吾死分也。”意思是,皇上万岁万万岁,承武昭仪之恩,死是我的本分所在。王皇后这句话非常的有意思,她称已经是皇后的武则天为“武昭仪”,明显对武则天的蔑视,意思是:即使我死了,我也是皇后,而你永远是昭仪,因为我在前,你在后,在我面前,你永远不算是皇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皇后的大家风范,虽然死得悲惨,但死得磊落。试想,这样一个磊落的人,这样一个从小受到利益熏陶的人,怎么可能没有脑子到杀死武则天的公主?

3、武则天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她间接逼死了李弘和李贤,虽然李贤可能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李弘却的的确确是她的儿子。况且,小公主后来被追封为安定公主,可以看出武则天对这个女儿是有愧疚的,也才会对小女儿太平公主宠爱非常,就是为了补偿自己杀死亲生女儿的愧疚之心 第二种,是王皇后杀死公主,原因只有一个:武则天原本是王皇后找来对付萧淑妃的,没想到养虎成患,她恼羞成怒之下杀了小公主

第三种,是小公主是自己生病死的,毕竟当时的医疗条件摆在那儿,即使是金尊玉贵的公主,也有可能患病死去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情感的,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就连司马迁也做不到,否则他就不会在文中加上“太史公曰”,《史记》中对于汉武帝的记载,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负面信息了。而且,司马迁的《史记》,也是根据前代的史书资料,重新编纂而成,不能说是完全的符合历史的。

不过历史终归是一团迷雾。

点击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吐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