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史莱姆的起源是来自于恐怖小说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1931年小说《疯狂山脉》,作者是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奠基人。这部小说中出现了一种叫做修格斯(Shoggoth)的人工生物,这种生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像史莱姆一样没有固定形状。[1]
然而,《疯狂山脉》并不是史莱姆的现身。1958年,小威廉·约瑟夫·布伦南发表了一部叫做《Slime》的短篇小说,这实际才是史莱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受小说影响,史莱姆开始作为游戏形象出现。[1]
1958年的电影《幽浮魔点(TheBlob)》中出现了一种从外太空飞来的红色阿米巴变形虫,这是不定型生物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虽然电影里并不叫史莱姆。
知名奇幻小说家罗伯特·E·霍华德的《科南与石碑的诅咒(知名小说及漫画《野蛮人科南》的一个支系作品)》中出现了史莱姆一样的生物,这种怪物长着果冻一样的触手,一旦接触到其它生物,就会将该生物的肉体消化掉。在小说中,科南被拥有强大磁力的失主困住,并且遭到了这种怪物的袭击。后来科南用火消灭了这种怪物。
《野蛮人科南》是各种奇幻作品广泛借鉴的题材,甚至是游戏作品。史莱姆最早出现于游戏史是在《龙与地下城(D&D)》里。作为奇幻桌上游戏鼻祖的《D&D》,它从许多奇幻作品中吸收了不少营养,自然少不了史莱姆这种生物,于是游戏历史上第一个史莱姆便出现了。
在《D&D》中的史莱姆实力非常强劲,他们一般是粘在迷宫的天花板上,当下方有生物通过的时候,他们就会立刻落下来展开攻击。《D&D》中出现的绿色史莱姆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他们可以将石头之外的所有物质熔化,并且使其与自身同化。
《龙与地下城》可说是RPG的起源,作为电脑游戏史上第一款RPG的《巫术》便是大量汲取了《D&D》的规则而开发出来的,这款游戏将大量《D&D》的怪物都搬了出来,这其中也包括史莱姆。后来,以美式RPG为基础而开发出来的第一款日式RPG《勇者斗恶龙》中也将史莱姆请了出来,由于是初级怪物,出镜率高,且造型可爱,迅速受到了玩家的广泛欢迎。原本一直在欧美当恐怖怪物的史莱姆就这样成功转型为可爱派偶像。
史莱姆的成名作自然是《勇者斗恶龙》系列,由于有鸟山明的人设,《勇者斗恶龙》的设计灵感虽然源自《巫术》、《创世纪》等美式RPG,风格上却是绝对的日式卡通味,史莱姆的形象也自然而然的脱离了原来的丑陋面貌,显得十分可爱。在游戏画面较为简陋的FC时代,只有形象简单鲜明的形象才会获得成功,水滴状的史莱姆显然符合这个时代的“明星气质”。由于史莱姆受到了广大玩家的喜欢,在《DQ》系列中,史莱姆也就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新家族。
勇者斗恶龙编辑
以下从“史莱姆系”到“寄居史莱姆系”的分类为FC(FamiCom)版DQIII的官方攻略本(日)上所使用的分类。而“国王史莱姆系”以下的部分为非官方但是普遍公认的分类。
史莱姆系(スライム属)
形如水滴或洋葱(其实与之形状最相似的是独头蒜的蒜瓣),是DQ系列史莱姆的基本造型。除黑暗史莱姆之外均在第一代就全部登场。
史莱姆(スライム)
蓝色的软体生物,在所有DQ系列中(包括外传)都有登场。设定为所有游戏中最弱和最初登场的怪物(除了第六代作品DQVI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游戏才能碰到)。史莱姆的官方设定为草食。自第四代作品DQIV以后出现了拥有八个史莱姆合体成为国王史莱姆能力的“合体史莱姆”(VII代中称为“史莱姆Lv8”,「スライムLv8」),其生命值(HP)远高于普通的史莱姆。在《勇者斗恶龙怪物篇》(以下简称DQM)中更能使用释放所有法力(MP),对敌方造成法力值三倍左右伤害的终极魔法マダンテ(但在《DQMIII旅团之心》中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