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杭州开始拆古人墓,除了秋瑾等人的墓之外,还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武松的墓。
那么,武松史上真有武松吗?
地方史籍如《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等都曾明确记载,称武松为北宋时的杭州提辖,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并强调“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倚仗乃父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武松对其恨之入骨,于是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门前,待蔡鋆出门之际,暴起猛刺,当即杀死了蔡鋆。而后武松被官兵蜂拥围攻,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其于西泠桥畔”。
这样说来,史上还真有个武松,与《水浒传》中的描写也大体相当。
那么,真有他的墓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认识一个人,这个人叫姜丹书。
姜丹书先生(1885—1962),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斋名丹枫红叶楼,江苏溧阳人,迁居杭州他终生在艺术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为培养我国艺苑中的奇花异卉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姜先生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如《美术史》、《艺术解剖学》、《透视学》、《艺术解剖学三十八讲》、《丹枫红叶室诗草》、《敬庐画集》、《艺术论文集》、《建筑通解》等。他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了同年好友吴剑飞见到武松棺椁的情形:“吴剑飞九岁时(1894年),有一天走过杭州涌金门,正巧瞥见一具棺材被修城墙的工人起出来,和头(尸体头部靠着的棺材正面板)上题曰‘武松之柩’,宋体字,每字大约六寸见方,凸刻,贴金,金色未变,全棺完好,比平常的长大,漆色黑里泛红。”“初以为此是空冢、想象冢或衣冠冢。不料一经掘发,赫然有棺,且长大,而棺木已朽,从朽缝中窥见其骨亦颇长大,乃即壅复原状。”姜丹书还提到,后来武松墓迁到西泠桥,由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出资,在原址上建造了墓碑。此事也在《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一书中得到了印证。该书称,西泠桥畔“武松墓”当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黄、张、杜三人。
看起来,武松墓也是有的。
那么,1964年掘开了的武松墓,人们看到了什么呢?里面有武松吗?
当时的报道这样说——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然后工人们把遗骨盛进骨瓮,也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
原来是这样。
2004年,为充分挖掘西湖的历代传统文化,在广大市民游客的要求以及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决定在原址恢复武松墓。复建的武松墓位于北山街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边50米左右,面对的是秀丽的西湖。武松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武松墓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的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这是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的。意思是说: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武松都不愧为一代豪客,盖世英公。重新修复的墓都是根据老照片上的图案“依样画葫芦”的,称得上原汁原味。
然而,我还是关心那在“鸡笼山的乱坟堆”中睡着的武松,1964年说是“安葬”可那怎么能算是安葬呢?
然而,这样已经很好了。无论是中国,也无论是世界,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有个除暴安良的武松总是好的,因为暴总要除,良也总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