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毒品是指吸食的毒品主要是“新精神活性物质”,不同于人们通常所了解的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和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
“小树枝”、“笑气”等新精神活性物质已在本市出现滥用情况,北京已经对新产生的有这类物质或者这类成分的药进行管制和相关的法规完善。6月24日,在北京市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2017年以来,全市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222起,抓获涉毒人员9158名。北京市禁毒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北京市仍处于毒品问题蔓延期、毒品犯罪高发期和毒品治理攻坚期,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通过互联网通信工具联络,利用物流寄递渠道运输毒品,成为本市毒品违法犯罪新常态。
出现背景
当今世界,在海洛因、大麻等第一代传统毒品和以冰毒、摇头丸等第二代传统合成毒品仍旧泛滥的情况下,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开始凸显。借助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毒品犯罪活动更趋隐蔽、打击难度更大。如何打赢这场新形势下的禁毒人民战争,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基本概况
主要是“新精神活性物质”。这是未被国际禁毒组织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带来威胁的物质。大部分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所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因此也被称为“策划毒品”或“实验室毒品”。
李力第一次接触毒品时只有15岁,还在上初三。他怎么也想不到,把他推向吸毒深渊的竟然只是一杯饮料。
“如果给我的是白粉、大麻,我绝对不会碰一下的。”李力自认为对毒品有所了解,在他眼中,海洛因、大麻才算毒品。但“朋友”给的饮料中放有他从没注意过的致幻剂,这种致幻剂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异常的兴奋,却毁了他原本应该在校园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曾经爱美、自律的刘萍染上毒品的原因更让人难以置信——为了减肥。“这种‘浴盐’瘾不大,伤害很小,减肥效果特别好。”刘萍的“朋友”告诉她。吸了一口之后,刘萍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慢慢依赖上所谓的“浴盐”。预期的减肥效果没有显现,这位从事金融工作的女孩儿身体却逐渐衰弱,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意识恍惚,最终丢掉了工作。
“痛苦,悔恨,羞愧。”这些曾经染上毒品的年轻人,为自己的无知与轻信付出了惨痛代价。不同于人们通常所了解的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和冰毒、摇头丸等“合成毒品”,他们所吸食的毒品主要是“新精神活性物质”。这是未被国际禁毒组织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带来威胁的物质。大部分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所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因此也被称为“策划毒品”或“实验室毒品”。
当今世界,在海洛因、大麻等第一代传统毒品和以冰毒、摇头丸等第二代传统合成毒品仍旧泛滥的情况下,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问题开始凸显。借助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毒品犯罪活动更趋隐蔽、打击难度更大。如何打赢这场新形势下的禁毒人民战争,成为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三代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毒害巨大
据了解,自2009年兴起以来,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全球不断泛滥。全球发现品种已从2012年的7类251种增加到2017年的9类800余种,报告发现的国家和地区由2012年的70个增加到2016年的107个。截至2017年,我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达138种。这些鼓吹“安全、不成瘾”的毒品,事实上潜藏着巨大的危害性。
说起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不由让人回忆起一则旧闻。2012年,美国迈阿密发生“啃脸事件”,一吸毒男子在吸食了新精神活性物质后产生幻觉,对街上的一个流浪汉发起攻击,导致流浪汉的脸被啃烂。
“这名男子所吸食的卡硒酮类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吸食后造成其急性中毒失去理智。这类物质外形类似‘浴盐’,危害很大。”云南警官学院教授昂钰介绍。据了解,近年来欧美国家已报告发生过上百起因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致死的案例。
新精神活性物质拥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不仅容易成瘾,而且难以戒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文君指出,这类毒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影响吸毒人员的身心健康。在李文君看来,第三代毒品引发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为:全社会层面吸毒现象持续上升,毒品的销售传播途径变得更为广泛普及,非吸毒群体更容易接触毒品,首次尝试毒品行为维持在较高水平等。
吸食毒品后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暴力杀人、劫持人质等社会治安问题,引发性病、艾滋病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这让对毒品问题的治理面临更为复杂的困境。据了解,新精神活性物质形态非常复杂,不需要像海洛因一样注射吸食,它们多以香料、花瓣、烟草及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味道也会被稀释在其中。昂钰指出,绝大多数新精神活性物质未列入国际管制目录,具有制造的主观故意性、法律上的非管制性、种类多样性、快速更新性和社会危害严重性等特点。
贩毒手段:借助网络更加隐蔽便捷
2016年,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国内热映。这部根据中国公安机关破获的“10·5”湄公河案件所改编的电影,将跨国毒品犯罪活动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毒品犯罪的关注。
“当前,依附于网络、物流的发展,毒品犯罪变得更隐蔽、更便捷。”昂钰介绍,制毒人员往往在网上传播制毒方法、获取毒品配方、购买制毒原料及工具,大肆生产制造,再通过网络把毒品销售出去,形成一张“毒网”。过去贩毒分子必须面对面进行毒品交易,现在,借助网络聊天工具传播贩毒信息,通过网上支付实现毒资流转,再将夹带隐藏有毒品的包裹通过物流寄递送出,犯罪分子隐藏在网络中猖狂犯罪,成为当前贩毒手段的新特点。
“毒品犯罪形态的演变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例如,提纯等技术的升级造成了制毒方法的简单化和便捷性,物流运输的发达间接降低了贩毒行为的风险系数。”李文君指出,毒品犯罪又与社会公众的禁毒意识不无关联,公众对某些毒品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相关毒品问题进行主动举报或揭露的意识,为贩毒活动的肆虐提供了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因帮人携带物品出入境被查处藏毒而获罪的案例屡见不鲜。毒贩为了运输毒品,利用各种借口“挖坑”,导致不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人付出了惨痛代价。
重拳出击:五年破获毒品犯罪86万起
“面对毒品犯罪,我们坚决主动进攻、重拳出击。”公安部禁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战果。五年来,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8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万名,摧毁制毒窝点2700多个,缴获毒品459吨、易制毒化学品2万吨;强制隔离戒毒175万人次,设立762个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达到168万名。
同时,公安机关针对互联网涉毒问题在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禁毒工作的意见》,发布《中国互联网禁毒公约》,加大网上禁毒宣传、监督管理力度,集中开展网络扫毒专项行动,共侦破网络涉毒案件2.8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1万名,缴获毒品11吨,清理删除非法涉毒信息7万余条,关停取缔涉毒网站960个,有效遏制了网上涉毒问题快速蔓延。
专家指出,新时期打击毒品犯罪,一方面需要识别侦测技术和立法及时跟进,对新精神活性物质进行精准侦测和科学列管;另一方面,“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思路需要进一步付诸实践,把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结合起来。
“公安机关的一系列举措始终保持了对毒品犯罪的主动进攻态势,这是我们打击毒品犯罪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李文君指出,针对制毒犯罪、走私入境、集散分销、外流贩毒等各类毒品犯罪形态,应打早、打小、打苗头,将毒品犯罪的嚣张气焰压下来,把毒情快速蔓延的势头遏制住。
毒品预防教育:让毒噬青春悲剧不再重演
青少年是最容易受毒品犯罪侵害的群体。据了解,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6.2%,最小的吸毒者仅12岁。只有做好禁毒教育,毒噬青春的悲剧才不会在更多年轻人身上重演。
禁毒工作要从青少年抓起。公安部禁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禁毒部门深入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有力提升了全民禁毒意识。14家部委联合制定了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三年规划,制作毒品预防教育教材、课件、专题片和“六进”读本,部署开展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举办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等一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在全国高校中发动建立高校禁毒公益联盟,实施禁毒“关爱工程”项目,在毒品危害严重的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建设校园禁毒图书角和禁毒科普教育馆等,有效提高了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意识。据了解,全国已有22万所学校2亿多学生接受禁毒教育,2017年全国新发现青少年吸毒人数下降29%。
各地也纷纷开展行动,让禁毒教育的“战鼓”敲得更响。记者了解到,甘肃省今年将培训2550名禁毒课教师,毒品基础知识及预防教育、毒品与艾滋病、成瘾的实质和预防策略等课程将进入中小学课堂;福建省公安厅在今年“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将通过禁毒电视节目直播、禁毒主题话剧专场演出等活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开展毒品预防教育。
“在准确把握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应不断创新禁毒教育模式,开展靶向明确、针对性强的精准式毒品预防教育。”李文君指出,应引导青少年从“被动接受毒品预防教育”转变为“主动投身禁毒志愿活动”,提高其识毒拒毒防毒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新吸毒人员滋生。
(文中吸毒人员均为化名)
呈网上网下融合态势
2017年北京市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毒品犯罪案件1016件,比去年增长11.4%,其中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747件,非法持有毒品案130件,容留他人吸毒案135件。
从案件审判情况看,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受雇进行犯罪活动的情况依然明显,累犯及毒品再犯比重较大,以贩养吸、刑满释放后短期内又实施毒品犯罪的再犯情况较为突出。涉网毒品犯罪形势严峻,伴随着新型交际平台的普及,毒品犯罪呈现网上网下融合,线下线上同步态势。通过传统的邮寄、物流、快递贩卖、运输毒品的情况依旧突出,通过新生的“闪送”方式贩卖毒品的情况开始出现并占有一定比重,使得毒品犯罪更加隐蔽、更加迅速,加大了打击难度。
据了解,目前毒品犯罪各阶段的分工更加细化,各环节均呈现出网状结构,涉及大宗毒品的贩卖、运输,多采用雇用他人的方式,隔断了犯罪人员与吸毒人员的联系,增加了查处难度。
而合成毒品在吸毒人群中蔓延和滥用,毒性强、易致幻,极易诱发次生犯罪。有的吸毒分子驾驶机动车上路肇事肇祸,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有的吸毒后实施杀人、放火等暴力犯罪,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有的为获取毒资实施抢劫、盗窃等侵财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