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皇帝,如今后人提到他,就会想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自然汉献帝在人们的心中就留下了懦弱无能的形象。后来甚至主动将皇位让给了曹丕,自己则选择归隐山林做个逍遥自在的山阳公。其实刘协并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的无能,反倒是有着超乎常人的大智慧。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所以并没有落得多么凄惨的下场。那么山阳公刘协是怎么死的?
第一,他的山阳公国可以继续汉朝的正朔,这在封建社会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山阳公国其实不是魏朝的一部分,而是汉朝的某种延续;第二,在祭祀礼治上山阳公可以行天子之礼,上书也可以不称臣,这表明山阳公与魏朝皇帝互相尊重,地位平等。有句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如此看来,刘协却恰恰不入这句话之流了,因为山阳公刘协其实成了一个真正的土皇帝。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朝皇帝退位的故事。
1911和1912年之交,经过南北议和商定,当时的民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其中的内容有些就与山阳公刘协的待遇颇多相似。比如第一条,其大意为,“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和第三条,其大意为,“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以及第四条,其大意为,“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这份《优待条件》的结果就是北京城出了隔壁的两个“皇帝”:一个是住在中南海的大总统袁世凯,另一个就是住在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考虑到清朝皇室政治势力仍旧强大,且人心不稳,为了保障清帝首先在全国退位,当时的民国政府才给了清皇室这样极其优待的条款,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交换。
曹丕对刘协的处置也未尝不是如此的出发点。毕竟大汉朝四百年的根基,不要说在人心里很难消除,就连四川仍然还有实际存在的汉朝政权残余,因此妥善安置刘协也是为了邀结人心。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看似是一个汉魏暂时妥协结出的山阳公国,甚至比南方的蜀汉政权存活的都要长久。山阳公国存在了八十九年,它跨过了魏朝的零替,一直存活到了晋朝,经历了刘姓四代君主,直到西晋五胡乱华才被胡人所灭。
相类似的是,清朝灭亡之后,紫禁城里的小朝廷竟也存在了十二年之久,其间皇家礼节不废,竟还有皇帝溥仪大婚之类的大事发生,俨然皇室就依然还是在过自己的皇帝日子。如果不是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赶走了清朝皇室,那按照《优待条件》的规定,只要民国存在一天,清朝皇室也是会存在一天的。从山阳公国和《优待条件》下的清朝皇室,我们都能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一种妥协下的有限制的君主制,反而能存活得长久。假如刘协一味只要恢复汉朝的实际统治,坚持不禅让给曹丕,或者是清朝皇室坚决不退位,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玉石俱焚,鱼死网破了。
山阳公国地处中原风调雨顺的农耕地带,又有食邑一万户,可以想象刘协和他的子孙日子过得不会比做皇帝差到哪里去。民间更有美丽的传说,说刘协和曹夫人,也就是曹操的女儿,凭借在皇宫里学到的医术,成为了民间医术精深医德高尚的医生。
在山阳公国一带治病救人,扶危济困,胜过活神仙一般。很明显这是个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但是刘协一定做过类似看病这样与民同乐,爱民如子的事情,才能留下这样美好的故事。到今天河南焦作一带依然流传有不少关于山阳公的典故和民俗。如果早年的刘协依然希望自己重整江山,恢复祖宗的事业,但是经历过曹操称魏王之后的一些列事,他一定明白大汉江山是一去不复返了,至少自己子孙的江山是一去不复返了,那时皇帝对于刘协来说已经不是万乘之尊,而是一个负担和包袱。我想刘协在他最后几年的生命里一定体会到了什么叫快乐吧,他也一定看淡了这些国与家的纷争。
有时候做人也是如此,一定要像个皇帝一般,征服一切,一味用强,有时倒不如退一步看看,守着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幸福与不幸其实可以完全不取决于客观实在,而可以完全取决于主观上的需求。如果认为取得了一样东西会幸福,那么就大胆争取;如果争取不到,那么就退一步做个山阳公也未尝不可。山阳公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