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姚贵忠
半个多月前,华山长空栈道上,一名男子行至中间,自行解开安全绳,纵身跳下山崖。因涉及个人隐私,外界没人知道男子为何寻了短见,只是他在跳崖前表现出的决绝,令每个观看视频者都难免唏嘘。
好好的人,为何自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姚贵忠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自杀的诱因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比如,患上重度抑郁症的人,大脑神经递质发生病理性改变,可能导致人产生自杀的冲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医学治疗,才能真正缓解。另一种因外界影响触发的心理性自杀冲动,则需要了解其诱发因素,对症纾解。
国外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通过分析20份自杀成功者和20份自杀未遂者的日记,试图找出一些心理缘由,评估标准包括5个,即负担感、绝望感、痛苦情绪、社交障碍和逃避负面情绪。结果显示,人们不仅仅是因为痛苦而试图自杀,更因为他们不相信有生存的理由,甚至觉得自己走了,世界会变得更好。心理学家认为,在5个标准中,负担感是自杀成功者和未遂者最显著的差异: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其他人和整个社会负担的人,自杀意愿更坚决。正如很多人所说:“真正崩溃想死的人,不会给你救他的机会。”
无论如何,选择自杀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所以常有人在劝慰他人时说:“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可对陷入绝望的人而言,很可能“活着比死难多了”。他们会不自主地沉溺于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直至选择以死来寻求解脱。
其实,在各种压力下,不少人都曾有过坚持不下去的感觉,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怎样才能平安迈过这道坎?姚贵忠说,产生自杀念头的人,大多会表现出一些特别的迹象。比如,患上抑郁症的人会睡不好、吃不下,与人沟通明显变少,对外界的兴趣明显变少等;在真正决定自杀前,他们会安排后事,与亲友低调告别,写下遗书;一旦选定用哪种方式了断此生,他们还要做准备,如浏览相关网页,偷偷攒下安眠药等。通常情况下,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周围人及时介入,才可能将他们从轻生的边缘拉回。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出版了《自杀论》一书。他认为,自杀并非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当一个人与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产生障碍,且无法解决时,就可能产生自杀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当社会能够提供帮助时,自杀行为也会有所遏止。在社会帮助中,亲友关心无疑是一剂良药,但千万别等到最后时刻再用。就如一些人在自杀后,身边人才惊觉,原来平时看似豁达的他,竟然如此脆弱,如此需要关怀和帮助。有个说法是,越是精彩的喜剧,越说明它有个悲剧的内核。所以,别忽略周围的任何一个人,别吝于付出关怀。
预防自杀,也需要从自我做起。除生理性疾病外,因外界产生绝望的人,多是因为心理支撑坍塌,自我价值崩溃。比如,疯狂地爱一个人,甚至失去自我,一旦对方提出分手,可能就会觉得活不下去了。又如一个工作狂在退休或工作受挫后,就可能丧失了心理支撑,产生无望感。专家表示,学着热爱生活,从事业、爱好或亲情上建立更多心理支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不轻易被外界颠覆。脆弱的时候,要懂得寻求支援。相比较向亲友倾诉,选择心理服务热线或正规的心理咨询,能够获得更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