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健康>正文

宝宝吞了樱桃核怎么办 小编推荐4种方法解决

发布于:2020-05-06 16:21:08发布者:天晴网友

樱桃是非常美味的水果,只是在食用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不小心将樱桃核吞进去,甚至有的宝宝也是误食樱桃核,那么宝宝吞了樱桃核怎么办?宝宝吞了樱桃核危险吗?

1、宝宝吞了樱桃核怎么办

(1)有生命危险吗

如果宝宝误吞了樱桃核一般来说没有生命危险,第一:樱桃核小而圆滑不容易卡在食道,第二:樱桃核的毒性微弱,不会出现中毒现象。所以一般来说宝宝吞了樱桃核没有生命危险,不过也要注意年幼的宝宝吞了樱桃核卡住气管的现象。

(2)不做任何处理

如果宝宝吞下了樱桃核,没有出现憋气、哭闹等反常现象的话,一般没什么关系,但也要时刻注意宝宝的状况,甚至可以开口用手电筒照一下,看能不能看到异物。

(3)拍打背部

如果宝宝误吞了樱桃核后哭闹不止,甚至出现憋气的现象,建议立即予以急救。

方法:把小孩倒立拎起来拍他的背部或用手抠他的食道。如果樱桃核迟迟没有出来。

(4)立即就医

如果宝宝吞了樱桃核,突然出现脸色发青,憋气的现象,而又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解决,建议去附近诊所或医院立即处理,一般来说普通的诊所都能处理类似问题。

2、吃樱桃核会中毒吗

(1)吃樱桃不会中毒

虽然樱桃核中含有氰甙类化合物,但不单单是樱桃,有很多的蔬菜和水果的核仁里都有这种物质,误食一两颗樱桃核是不可能中毒的。

(2)为什么吃樱桃核不会中毒

樱桃核仁里的氰苷可转化成有毒物的含量非常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再者樱桃核很小,不容易被嚼碎,也很难被消化,即使误食也不必过于担心。

(3)吃多少樱桃核才会中毒

每克樱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而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毫克左右(1毫克等于1000微克)。假设每克樱桃核仁能“产生”50微克氢氰酸,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人吃下4.8斤樱桃核仁,才会出现中毒症状。

(4)为什么防止误食樱桃核

虽然误食樱桃核不会出现中毒的现象,但是也要防止小孩误食樱桃核出现卡喉的现象,建议小孩在吃樱桃时,家长在旁边引导和监护。

(5)樱桃吃的太有什么危害

虽然知道樱桃核不会中毒,但即使樱桃好吃也不要过量食用,过量食用樱桃会增加肠胃负担,有可能损伤胃粘膜;肾病患者也不宜食用,樱桃的含钾量较高,如果食用过多的樱桃,就会出现高血钾。

3、樱桃核吞下去了怎么办

(1)樱桃核吞下去有危害吗

一般来说新鲜的樱桃核圆滑而小,并且一颗樱桃核的毒素微乎其微,所以无意中吞下樱桃核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它会随着大便而排出体外。

(2)樱桃核吞下去了怎么办

虽然樱桃核会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但是对于一些大便干燥、便秘的人来说最好吃一些粗粮,例如:玉米、红薯,还可以吃一些润肠通便的水果,例如:香蕉等,这样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樱桃核的排出。

(3)宝宝误食樱桃核怎么办

如果宝宝误食樱桃核没有出现憋气的现象,那就没什么关系,注意喂些香蕉,多喝水,樱桃核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如果宝宝吃了樱桃核后哭闹厉害,则要立即送医院就诊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4)樱桃吞下去会中毒吗

有人说樱桃吞下去有中毒的危险,其实樱桃中的氰苷含量甚微,误食一颗樱桃核根本不会有中毒的危险,不要被网上的谣言所蒙蔽。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更多
  • 宝宝频繁呛奶是肺炎吗 揭秘宝宝频繁呛奶真相

    一些家长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发现自己宝宝经常都会出现呛奶的现象,很多家长一头雾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在经过一些一知半解的了解以后得知宝宝频繁呛奶可能会跟肺炎有关系,于

  • 宝宝怎么饮食健康 5个饮食方法让宝宝更健康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人群,每天都在长辈人的关怀下长大,近年来,因各种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让许多宝妈宝爸们十分担心孩子的饮食问题,那如何让宝宝的饮食更健康更安全呢? 1、

  • 宝宝磨牙是怎么回事 什么原因导致宝宝磨牙

    有的家长老是会听到宝宝磨牙,他们也在想办法避免孩子磨牙,但是,如果没有找到原因,避免磨牙的方法能够达到效果是很小的,既然这样,宝宝磨牙是怎么回事呢?哪些原因导致宝宝

  • 宝宝吃零食有哪些危害 有的零食儿童吃不得

    在生活中,喜欢吃零食的小朋友特别多,对此,家长们也是很无奈。但是宝宝吃零食的危害是很大的,家长要注意了。那么,你知道吃零食的危害有哪些吗?哪些零食最好别吃呢? 在生

  • 宝宝皮肤干燥如何护理 盘点如何应对宝宝皮肤干燥

    生活中,如果遇到宝宝皮肤干燥的情况,家长们就应该引起重视了,长此以往就可能对孩子的皮肤造成损伤。宝宝的皮肤相比成人要娇嫩很多,如果天气干燥加上宝宝的肤质关系,皮肤

  • 宝宝反复发烧莫紧张 及时医治很重要

    宝宝发烧是机体一种对疾病的自然反应,所以发烧本身证明宝宝的身体里还存在致病因子。反复发烧有很多原因,所以不必惊慌,而是要积极的进行医治。掌握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时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