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上映,跟巨大期待形成反差的是,很大一部分观众从《一步之遥》的放映厅走出来时都会伴随着不懂、匪夷所思、故弄玄虚的感叹,还有观众的评价是,姜文已不再是姜文,不是狐妖上身就是自恋得昏聩发晕……
可是姜文在《一步之遥》中仍然是姜文,所谓“姜郎才尽”说法并不靠谱。为什么姜文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姜文了呢?《一步之遥》取消了粗浅玩笑跟观众逗闷子的方式,甚至直接将幽默从台词中一笔勾销,至于讲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和让大明星学以致用般地发挥演技等等,都已经不再姜文在乎的,也可以理解成这是姜文有意在跟观众作对的结果。
讲一个曲折打动人心的故事,确实不是姜文一直擅长或者喜欢的,而是张艺谋或者陈凯歌那代导演鼎盛时期最愿意做的事。比如《活着》《霸王别姬》都是成熟小说在先,导演只需找到切入点按部就班地将之视觉化呈现即可。而姜文擅长的是将原有剧本改得七零八碎,还可以带着一群编剧来脑力激荡完成一个除了他以外没人了解知晓的激昂故事。
毫无疑问在《一步之遥》影像上,姜文做到了华人导演做不到但在欧美先进电影那里没什么稀奇的画面展示,歌舞升平背后的荒诞,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角度,都成了华语电影的一种稀缺。但稀缺不代表着必然可贵,更不代表一部号称商业大片的作品可以就此得到观众的拥戴。
每人一票,虽然在作品匮乏时代的电影院看起来有点幼稚,但毕竟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民主”,在作品和场次面前观众如何选择自己的投票权,放在今日的商业电影时代分外公平。占据周末黄金时段的四天票房3.3亿,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不算寒酸,只是口碑达到了姜文历史上的绝对低点,甚至在豆瓣这个以文艺青年为主的场所,《一步之遥》的打分只有6分出头。这说明任性、想做艺术家、想给观众不一样感受的姜文,已经充分地失败了。他站在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宣布自己失败,这是残酷得比任何悲剧都更加悲壮的场景。不管《让子弹飞》之后姜文被吹捧和抬高的高度有多高,毕竟都是他自己亲手打造的,如今变成了从万人之上的高度上一个跟头翻身下来,摔死摔不死是后话,至少这是感到疼了。
从电影的手法来说,《一步之遥》充满意象带来的快感,是直接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影音佳作;从故事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也相当完整地表达了一位创作者的思路和价值观。尽管表现手法称不上完美,但这么一个超现实的故事被姜文讲述得明明白白,不存在费解和误解的地方。通过选美、选美运作和拍摄、架机位、主持人和观众、评论者、媒体等等虚张声势的表现,姜文实现了对荒谬之物的一种极其荒谬的展现,作为观众你在观看荒谬之时也是在感受一种置身其中的荒谬。他的戏谑都是指向自己的,远比自嘲要有力量得多。
《一步之遥》当然不是什么年度贺岁大片,更非宣传方所说的“定海神针要测一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票仓深度”的作品,而是一部有着实验风格、意在表达一己之见的艺术狂想电影。在中国这种不健全的市场制度下,说实话它不应该在什么贺岁档主流影院大规模的上映,而是最好作为小众电影来被少数人把玩。正是观众错位式的期待,造成了《一步之遥》的“难看”,而非作品本身质量有什么问题。
那个被媒体集体意淫却又常常被不知所谓吹捧对待的姜文,当然有本钱来这么一次任性,最多面对投资商哭丧的表情时,他嬉皮笑脸一下再将五官挤到一起,然后说下一部我给你拍《让子弹飞2》。姜文会不知道观众想要什么吗?他会不知道你们影评人多少油水、有多大本事、爱解读什么样的电影吗?可是他会对此一一在意吗?姜文在艺术上显然还在探索和求真,不说这是华语电影的骄傲吧,至少也有点不跟投机蠢货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的意思。
通过一部即便不成熟但绝不丢人的《一步之遥》就此摆脱原来可能压根就不存在的错爱和脑残粉儿,这真没什么不好的。甚至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这通常才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