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所谓读后感,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本文: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如下:
《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灿烂千阳》是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后,第二部描写阿富汗生活的小说,上一部是描写友谊,是一个关于“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付出与犯错后的自我救赎的故事。这一部的视角则更加广阔,作者视野投向了30年里饱经战乱的阿富汗的生活。在小说中,作者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在阿富汗旧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的生活,展示的是那些裹在布卡深处坚韧的灵魂。
书名出自于诗人赛依伯的诗《喀布尔》:“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首诗创作于1627年,诗人用太阳来比喻美丽的喀布尔妇女。然而小说中,作者描绘的是两名命运悲惨的女性,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15岁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后,她被迫嫁给了中年鞋匠拉希德,从此在暴力和战乱中无依无靠的生活。
18年后,少女萊拉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塔里克,也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经历了不幸和战乱、以及在生活的重压下的女性,一开始水火不相容,后来在共同反抗拉希德的家暴中结下情谊,在苦难中相互扶持。多年之后,秘密揭开,为救萊拉,逆来顺受的玛丽雅姆拿起了榔头打死了拉希德,自首后被处决。萊拉带着与塔里克的女儿和拉希德的儿子与塔里克重新生活在一起。
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生活不能用灿烂来形容,她们饱经战乱苦、离别恨,生活在贫困与家暴的阴影里,我时常能从作者的描绘中看到那一个饱经风霜的眼里浸满泪水的面庞。但是她们依旧坚强、隐忍甚至卑微的活着。尽管她们知道对暴力的反抗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暴力,可是她们还是努力的反抗现实,寻找希望,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那些被包裹在布卡之中的不是一个卑微恭顺的木偶,而是隐忍坚强,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灵魂。
虽然胡塞尼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细节的刻画、情境创设和人物的描写都鲜活富有生命力,在小说中作者以悲悯的情怀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几个主题。
第一:
对阿富汗战争的控诉。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战争现场的描写着力展现了战争的惨烈。“火箭弹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一阵黑烟正在某座被炸成一堆飘扬的尘土的建筑上袅袅升起。第二天,人们将会发现一些尸体。有的尸体会有人认领,有的不会。然后喀布尔那些吃惯了人肉的狗又会饱餐一顿。”把鲜血淋淋的灾难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作者对战乱中人们对死亡的司空见惯甚至无力安葬死者的遗体的描写更加震撼人心,战火中,普通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的尊严也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战争中两位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展现战争对于民众的危害。如果的玛丽雅姆的悲剧来自于出身和命运,那莱拉的不幸则更多来自于战争,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要好的朋友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可是战争首先让朋友死于非命,又失去了恋人,后来自己的父母也被炸弹炸死,无依无靠的她只好被迫嫁给拉希德,开始了灰暗的生活。出国留学网
作者通过对这种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战争的罪恶,它可以使所有的秩序被打破,美好被破坏,生命随时有可能被失去,而生者也要面对没有尊严的生活,只要还有战争,无论胜败,人民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和输家,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普通的民众才能有尊严的生存。
除此之外,作者对战争更进一步的思考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在书的21章,萊拉的父亲带她去还没有遭遇战争的地方看大佛。其中有一段特别动人的描写,在他们登上山丘,万千景色收入眼底的时候。父亲说:“在我记忆中,这里一直是这样的。寂静、祥和。我希望你们来感受一下。
但我也希望你们来看看祖国的遗产,孩子们,来了解他的过去。”后来那些大佛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武装份子炸毁,几千年的文明成为粉末。在战争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被重视的,所有的异己者的下场都只有灭亡。战火带来的不光光是看得见的死亡,还有再也无法重建的文明,这是比军费、伤亡人数等显性成本更大的危害。
第二:
对阿富汗妇女地位低下的揭露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说:“就像指南针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永远指向女人。”这句话也从侧面描述了阿富汗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在小说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始终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女性被当做男性的私人物品一样对待。首先,在社会立法方面,女性的权利就被缩减到极致,女性没有就业的权利也就只能嫁为人妇,做一个依附品,甚至女性不可以单独逛街,购物,出门,不可以展示出自己的面貌,只能做一个装在布卡里的木偶。
其次,在家庭中,女性受到惨无人道的家暴,由于男性本身在体能上就优于女性,所以在争斗中女性始终是弱势方,加上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的歧视,家庭生活中女性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小说中拉希德稍有不顺,就会对毒打玛丽雅姆和萊拉,家暴成了常态。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小说中描绘玛丽雅姆被打的场景。“那些声音是一些机械的、习以为常的程序的声音。没有咒骂,没有哭喊,没有哀求,没有突然的大叫,只有对称的殴打与被殴打,只有某种僵硬的东西反复击打肉体的扑扑声。”无论是社会中还是家庭中,女性的价值只体现在劳动和生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和尊重。
这源于整个社会文化里对于女性的定位,在那样一个连就业的权利都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女性永远只能是被支配的一方,这种悲剧不来源于个体,而是来源于整个群体。这使我想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一些女权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权运动。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反对性别歧视,要求女性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在中国,也始终存在着对男女平等的呼吁。
这不是一个意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相匹配,能力与空间相契合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那?大概就是只有把女性当做和男性具有同等权利、肩负同样责任的社会公民,而不是柔弱可怜的妹妹、没有必要努力的妻子和要忍受家暴的母亲,我们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