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铁经幢怎么读?常德铁经幢位于常德滨湖公园里,本是佛教建筑物,为什么没在寺庙里,而是在公园里呢?另外,这座铁经幢修建于何时?为什么要修铁经幢?关于铁经幢有什么历史传说?
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佛教艺术建筑。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 随着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人们将佛经或佛像书写或绘画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了保持其经久不毁,后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所刻内容主要是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因此称为经幢。
唐宋时期,建幢之风盛行,有的是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的是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密宗认为,经幢具有无上的法力,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据常德府志记载,铁经幢是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武陵太守薛廷望奉旨修建。又据《常德文物志》考,该经幢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它原建在离常德市城区10公里的德山孤峰岭下乾明寺内。乾明寺初名“德山精舍”,相传为鲁班所建。唐时又名“古德禅院”,是当时国内有名的禅院之一。寺院内有金刚塔、慧光塔、峋嵝塔、毗庐阁、八角亭、断桥、铁经幢、白龙井、乌龙井、钵盂泉等。殿宇巍峨,飞檐流碧,苍松掩翠,古桂盛开。唐代著名高僧德山宣鉴(公元782-865年)晚年在此住持、弘法,乾明寺一时海会云集,香火鼎盛,从学者众。
德山宣鉴,简州(今四川简阳)人,少出家,习北禅,精究律学,以讲金刚经出名,因俗姓周,时称“周金刚”。早年因南方禅宗也以金刚经为教本,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且法度兴盛,宣鉴很是不服,遂出川挑战、斗法。宣鉴先到澧阳龙潭寺,后上宁乡大沩山,再回澧阳一呆就是30年,期间入临澧太浮山避难,最后在德山“古德禅院”——乾明寺栖止,落尘生根,直至终老。
薛廷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生卒年不详。史书上没有他的传记,由杜牧拟稿的朝廷敕书称赞他:“才学声华,膺丞相之选”。但是,他见于史料的事迹仅有两条,而且都和文化事业有关:一是大中六年(852),朝廷任命他为美原县尉兼任弘文馆修撰官,参与修撰《续会要》。大中七年(853),《续会要》书成,由弘文馆大学士、宰相崔铉上呈唐宣宗。二是咸通元年,他任朗州刺史,重修德山寺和善卷坛,坚请宣鉴禅师住持德山寺,并分僧守护善卷坛。
历史几经沧桑,乾明寺多次被毁,以至片瓦无存,就剩个铁经幢了。1979年,在常德市人民政府及相关文物部门的决策下,将铁经幢搬迁至常德滨湖公园。
幢身为仿木结构空心圆柱状,用白口铁分段铸造,公母榫套接而成,通高4.33米、底径0.9米、总重量1520.8公斤。幢底托以六方莲花纹石座,幢身铸有佛像、力士、龙虎、莲花纹等图案以及佛教经文、捐资造幢人的姓名、官职和捐款数额等。幢身从底座到顶部分十七节构成,底部第一节下部四周铸有力士像8尊,双手弯曲向上成托举状、中部铸有龙虎各4只、上部四周铸有佛像10尊;第三节和第五节四周阴刻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量,饰有缨络纹;第七节中部阴刻有经文和捐款人、铸造者和地方官员名称;第八节到第十一节,上部均有八角出檐,檐角有圆孔;幢顶传说为宝顶,现已不存。
神奇的是,此经幢是用生铁铸造的,不仅结构精美、浮雕栩栩如生,而且历经千年一直没有被锈蚀掉,可是说是标志着我国古代铸铁技术的高度发展,是目前我国保存较完整的铁经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