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厘清你说的“文艺的诗”或者”文艺的民谣“里的”文艺一词“之后,再来说为什么当诗和歌越来越多,你的文艺感会消失的问题。
首先在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尊重并热爱创作和欣赏艺术的社会。所以,我并不觉得文艺作品越来越多是一件坏事,更何况每个人都有创作的自由,每个人也有当艺术家的可能。
那么关于粗制滥造我是想说,一定的审美标准或者说时间会检验一部作品,无论在哪个时期,艺术作品都有好有坏,你不能控制艺术品生产的数量、质量或种类,但是作为欣赏和观看的人,就是考验品味的时刻了,我们要锻炼的就是自己的感知。
因为大众的群体太过庞大,而真正的艺术,或者说艺术欣赏,从物质上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人们才有余力欣赏艺术,而从精神上来说,欣赏艺术也要求观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
这也就决定了艺术和大众之间必然会有隔阂,但是与此同时,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隔阂会永远存在或者说没有艺术走进公众的可能。
而你所说的,当民谣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了,你就觉得它不再文艺,我觉得是不是因为在最初,很多人喜欢它并不是单纯地喜欢他的曲调歌词与内涵,而是它的”小众“标签。
是它让人们觉得”自己品位独特“或者自己有精神优越感的那种感觉。这并不是艺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受众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另外将民谣归类为艺术,可能有些问题,虽然我对音乐分门别类方面并不专业,没有办法从专业方面分析民谣创作,但我想说民谣在音乐方面的艺术性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性(的确它的作词会有诗意的成分)。
而且现在民谣甚至都有流行音乐化的趋势了,至少一些很红的民谣歌手,在面向市场以后,他的听众也早都不是小众了,那些喜欢民谣的人也早该拿下自己的小众标签了。
再回到艺术和公众的这个问题上,其实和你的质疑正相反,现在很多的美术馆,画廊或者是艺术家、艺术作品,都在探索和公众沟通的方式与渠道。
比如美术馆的公众教育讲座和活动,画廊面向工薪艺术爱好者的一些收藏项目和计划,一些展会的公共开放日,以及艺术家创作的公共艺术项目(比如一些需要公众参与的艺术作品,或者公共雕塑之类的)。
可能有情怀的艺术从业者也都有想要通过艺术去影像更多人的野心,所以艺术拥抱公众在以后的社会环境下也是大势所趋。
并且在艺术分类上,本身就有高雅艺术和流行艺术之分,同时它们在文化方面,并没有优劣,而是在各自的领域,带着不同的使命,面向不同的受众,有意义地存在着。
对于流行艺术而言,在公众领域传播是它的属性,被大众追逐也是它的特点(并且有时候纯艺和流行艺术的界限也会模糊,毕竟我们是在一个消费和市场化的时代)。
所以总的来说,只有优秀和低劣的作品,没有因为公众追逐而变得低劣的作品。
你这个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在”文艺“这个词,以及消费心理层面上了。
by顶尖老司机(西北工业大学)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分为主观客观来看待。
仅仅阐述个人想法,从主观角度来说,被滥用肯定会影响艺术给人带来的感受,因为艺术是相当私人的东西。在其中你能体会到人类终究是孤独的,不同背景感受不同,这大概就是知音难求的由来。
当某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全国流行起来并被所有人不断传唱,自然会引起某些群体(比如最先接触过作品的人)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