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年国际生(本科)招生简章,将继续延续对国际生的“申请—审核”制度,这一举动引起网友热议。这一制度指,具备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免除传统的笔试内容,可以向大学递交申请,学校将通过网上申请和综合评测(包括材料评审和面试)录取。据报道,除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近年也启用了“申请-审核”制。
高校纷纷出台“申请—审核”制招生方式,在与国际更紧密接轨的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的战略动向。不久前,16名外籍院士被中国科学院增选为2017年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盖姆和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名列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单之中。此外,2012年,美国科学院院士、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朱健康,通过国家首批“千人计划”被引进回国。
对于这一积极动向,我们应持欢迎态度。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国家外国专家局透露,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中国将进一步扩大放宽人才签证发放范围、期限,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交部和公安部还联合印发了《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
从上述举措看,中国对外国人才引进的条件看似放宽,实则为引进更优秀的高级人才。那么,中国为何要推进外国人才引进战略呢?
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据《学习时报》报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国应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因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完善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制度体系”为战略目标。中国要引进的外国人才,为“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而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方式,则为瞄准让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激励,为外国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措施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聚天下英才,二是用天下英才。聚是前提,只有聚才会有用;用是目的,用得好,才能有更好的聚。聚人才要靠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还要有聚才的良方。
《学习时报》指出,引进外国人才,首先要营造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由于外国人才对环境的感知度、认同度更加敏锐,这就要求必须营造人才成长的工作、生活、政策和社会环境,使外国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更大程度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这就要求人才管理部门大力度简政、放权、松绑,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资源供求竞争机制。
最后,更好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外国人才过程中,要有容才的雅量,充分信任、放手使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形成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意义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是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求是》杂志报道,这一战略思想的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应对综合国力日趋激烈的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人才选拔的视野,决定了发展的速度,而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决定了国际竞争的成败。
第二,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抓住人才这个最为关键的因素,率先实现人才供给转型升级。
第三,有利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资本的流动、技术的转移、市场的开拓,都以人才的流动为载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仅要求我国的人才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敞开胸怀,将工作岗位和发展机遇分享给全世界的人才,通过提升人才对外开放水平带动各行业各领域全面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综编/海外网刘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