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每天必做的事情,这么平常的一件事情,也是有养生方法可循。睡好觉,不仅神清气爽,还能延缓衰老。中医睡觉养生方法如何?一起来了解。
睡觉养生原则
第一条:子时之前一定要睡觉
在古人的养生概念中,睡觉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时间久了会伤肾,并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
这时就算天天营养品、锻炼身体,也很难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
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
第二条:睡时宜一切不思
“视此身如无物,或如糖入于水,先融化大脚趾,然后是其他脚趾,接着脚、小腿、大腿逐渐融化,最后化为乌有,自然睡着”。这是入睡时的理想精神状态。很多时候,失眠源于入睡时有挥之不去的杂念。
此时,不要在床上辗转反侧,以免耗神更难入睡,可以尝试起来坐一会儿后再睡。
实际上,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在晚上11点前入眠,早早地上床酝酿情绪也很关键,以便给心神一段慢慢沉静下来的时间。“先睡心,后睡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还是不行,可以尝试在睡觉前简单地压腿,然后在床上自然盘坐,两手重叠放于腿上,自然呼吸,感觉全身毛孔随呼吸一张一合,若能流泪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觉时倒下便睡。
第三条:午时宜小睡或静坐养神
午时(相当于上午11点至中午1点),此时休息适宜小睡,不宜时间过长。如条件有限,不能睡觉,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
第四条:不要贪睡赖床
对人体养生而言,早起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早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如果起床太晚,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可能会无法很好地完成排泄功能。
此外,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在早晨7点到9点最为活跃,是营养吸收的“黄金时段”。
所以,千万不要赖床,头昏、疲惫不堪很多都是由于贪睡引起的。
如何提高睡觉质量
1、好的睡眠环境
《内经》中说:“躁则消亡,静则神藏。”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才更容易入睡。睡前过多的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失眠。因此人到中老年一定要心胸开朗,入睡之前需要排除私心杂念,把心思都放在“睡眠”上,这就叫做“先睡心”,只有这样才能睡得快、睡得安稳、睡得香。
2、起居有规律
我们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体内有一架精密的“生物钟”,它时刻在规定着人类生命活动的进程。中医学也主张,不同的季节应该安排不同的日常起居,如春季起居讲究“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讲究“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要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提倡“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只有养成了按时入睡的生活习惯,每到就寝的时间才可以安然入睡。此外就寝前要洗脸、刷牙、漱口,尤其用热水洗脚更有助于睡眠。睡觉前看书看报、饮咖啡、喝茶、吸烟等,都会引起兴奋而导致失眠。
3、注意劳逸适度
当一个人缺少运动和劳动时,入睡会比较困难。相反,当一个人过于劳累时,也很难一下子入睡,因此要注意劳逸适度,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尤其是老年人退休之后,脑力和体力活动有所减少,由于劳逸不当,常常不能够熟睡。这就要求老年人白天可以适当做些体力活动,或在睡前散步20~30分钟,这些都能帮助睡眠。
4、适宜的室温
《十叟长寿歌》说:“七叟摩巨鼻,空气通窗牖。”歌诀中说的就是睡眠时要保证空气新鲜,即使冬季白天也应在睡前开窗换气。但是要注意睡眠时,要避免“穿堂风”和“隙风”的袭入。除以上这些睡眠要求之外,还要创造入睡的条件,如被褥柔软暖和,夜里室内光线暗淡,温度、湿度要适宜,并且保持安静等因素。
5、适宜的饮食
《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句:“胃不和则卧不安。”现在想来,这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睡前吃得较多,就很容易使胃肠的负担过重,从而影响睡眠,所以晚饭应尽量清淡量少,并且晚饭和入睡之间的时间要保持在两小时以上。
如果晚间工作或看电视的时间较长,可以适当加点软食,以免因饥饿而引起失眠。此外,有些老人常因晚间排尿频数而引起失眠。据统计,60岁的老人中有大约1/4的人“起夜”。因此,老年人需要在夜间少喝点水,待次日上午再进行补水。
6、正确的睡姿
宋代蔡季通在《睡诀》中这样写道:“睡侧而屈。”这就是说,睡时应取右侧卧位,上下肢半屈曲。这样的睡姿,有两大好处:不压迫心脏;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
侧睡时稍蜷起四肢,放松肌肉,对消除疲劳、促进入睡都十分有利。常言说“高枕无忧”,但是高枕并非指枕头很高,而是说人要无忧无虑。事实上,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一般来讲,枕头也要软硬适中。
除此之外,枕芯可选用香草、野菊花、荞麦皮,或用晒过的干茶叶。它的软硬适中,并且清香宜人,都有助于入睡。在夏天不宜选用散热不良的木棉或泡沫塑料做枕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讲,如果能用菊花、晚蚕砂充枕,有清肝明目和医治头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