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年轻作家蒋方舟女士是有讨好型的人格的,她也说自己战胜了它!
案例简述:
西西,男,六岁,他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他爱分享、爱帮助别人,特别讨人喜欢。上绘画课的时候,他第一个把太阳画好了,同桌让西西帮忙画太阳,他热心地帮助了他。
接着前桌、后桌的小朋友都喊他帮忙,西西画了一节课的太阳,最后,全班小朋友都交了画面丰富的作业,而西西的图画纸上却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太阳……平时,班上的小朋友无论向西西要什么,西西都会给他们,即使到最后,西西自己都没的吃、没的玩,也会照样给他们。西西妈妈苦恼地问我:为什么西西只知道帮助别人,讨好别人,却不会拒绝别人呢?
咨询经过:
通过访谈了解西西母亲长期单独带孩子,比较强势,经常勉强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而一旦做了,就会表扬孩子是个听话的孩子,给予奖励;一旦不听,则会无情地惩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自己的需求被忽略,满足和讨好别人成了他获得爱的前提,所以他无形中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倾向。
解决办法,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妈妈不合理的价值观和管教方法,同时带着培养孩子勇敢、自信的品质,还有恰当的交际模式。
经验感想: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父母在孩子人格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种人格的孩子在成人之后会面对什么样的苦恼,会对她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育儿话题。其实讨好型人格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很多人的人格中都有讨好的一面。按照正面管教课程里的说法,人有四种常见的生活态度取向,用动物来象征分别是狮子型、老鹰型、变色龙型、乌龟型,它们一一对应的分别是优秀型、控制型、取悦(讨好)型和安逸型。而我们的正面管教课实践显示,取悦型的人往往是最多的。所以说,孩子有取悦型即讨好型倾向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好的。而案例中的西西则是非常典型的过于讨好的个性了,所以不好的一面体现得较为明显。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但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环境及父母管教方式是主因。一方面可能是父母对孩子控制比较严格,要求其必须听话,只有听说才会得到宠爱,或者一听话、一分享就会得到很多表扬和赞赏,那么孩子就在无意识中知道这样做要么可以避免受罚,要么可以得到奖赏,所以就会重复讨好行为。这也是条件反射得以维持的原理的体现。
另一方面,父母中有人个性中有非常讨好的一面,并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孩子就容易在无形中模仿。
另外,孩子自身在同们交往中,如果由于体质虚弱、个性胆怯,为了避免被欺负或排挤,也可能本能地使用讨好策略来适应群体环境或与人很好相处。
这样人格对孩子未来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看。总的来说是利弊共存的,而且从整体上很难说是利大还是弊大。利的一面体现在这样的个性往往善良热情真诚大方,很容易有好人缘被欣赏被感谢被接纳,人际环境适应能力会比较强,适合做一些社会性工作比如教师、管理人员、演员等等。弊的一面是这样的人容易感情用事,敏感多疑,过于在意别人而忽略自我,常常委曲求全,不会说不。时间久了,就容易怨恨他人,伤害自己,还可能被人忽略甚至羞辱等。
如果孩子表现出讨好型人格倾向,家长怎么办呢?
佛教心理学说了解是爱的前提,也是养育孩子的重要保障。家庭首先要弄清楚以上提到的四种生活态度取向的利与弊,然后取长补短,但还不要追求完美。绝大多数人都是混合型人格,完美的人格类型是不存在的。所以,接纳这样的孩子是第二重要的。第三呢,就是要着力培养孩子的勇敢和自信。勇敢是敢于向父母和他人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或需求,自信是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可以被爱也可以爱自己的。如果家庭当中重要成员有讨好的人格倾向也要注意尽量不要影响孩子,在家庭人际环境方面加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