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什么时候开始
自11月初科创板被提出后,其就以超出大家预期的速度飞速向前推进。
据相关媒体报道,科创板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大概率将会在2019年1月份发出,之后,2019年6月前就会启动科创板,而最快,企业或可在2019年3月-4月之间提交申报材料并被接受。
而交易所对科创板的机构设置安排也已经确认。据第一财经报道,为快速推进科创板,上交所将特别“拨出两拨人做科创板”:一个是注册部,负责科创板企业的注册发行;一个是监管部,负责科创板上市公司日常监管。
其中,注册部由交易所法律部相关人士牵头,科创板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或由该部门负责,下设子部门运作则将参考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IPO的部门安排;而监管部则由上市公司监管一部相关人士负责。
据消息人士表示,在涨跌停板制度方面,科创板将会相对于主板而言更为开放,可能设计更大的涨跌停板幅度。
不过,目前上交所并未明确何时会给出科创板实施办法和细则,交易所虽然已有方案草案,但相关的规则、上市指标等都还需要经过数轮讨论,等待过审上交所总经理办公会,上交证监会批准,才会与市场“见面”。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科创板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只是企业定位、定价机制以及交易制度正在不断讨论和明晰之中。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明年6月之前,科创板大概率可以“开板”启动。
一、5大类指标:行业属性和业绩是硬指标
此前,在12月1日12月1日上交所召集的会员理事、监事召开座谈会上,上交所也表示,其已完成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方案草案,将尽快综合此次座谈会及市场各方的意见建议对草案进行修订完善。
上交所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各项准备工作;以“高标准、快推进、稳起步,强功能、控风险、渐完善”的工作思路,抓住有利时机发挥增量改革的后发优势,种好这块资本市场的“试验田”。
此前,上交所副总经理刘绍统在参会时曾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应该结合科创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增强发行上市制度的包容性,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比较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战略新兴产业,并且达到一定条件的科创企业上市。
而据挖贝网独家消息得知,接近科创板制度设计人士透露,登陆科创板指标初稿出炉,主要有5大类指标,行业属性和业绩是硬指标。
其中,行业属性定义非常明确: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在业绩方面,则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1、连续2年盈利且合计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盈利,收入超过2亿元;2、最近一年营收超过2亿元,且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超过10% ;3、市值超过20亿元,最近一年营收超过3亿元。
此外,初稿中所设置的上市门槛还包括:组织机构健全,公司治理规范,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出具三年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实际控制人、董监高、控股股东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
这与科创板的定位也是吻合的。此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曾表示,科创板要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重点领域,让那些具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真正脱颖而出。
只是,这样一来,作为专门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市场的科创板就不会对传统的产能行业、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开放,而一些名头很响的创新型企业或许也将无缘科创板。
这些企业包括了一些模式创新型的企业,比如ofo、摩拜之类;一些只应用了新技术的创业企业,比如无人机送外卖之类的创业企业;一些水分和噱头过大的技术,比如区块链等相关企业。
科创板需要的企业是细分行业龙头,是在国内当前制度框架内难以上市的“隐形冠军”。
二、效仿纳斯达克
毕竟,科创板建立的初衷,就是面向的是在当前制度框架内无法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对标纳斯达克和联交所。
刘绍统称,从注册制来看,这次试点注册制应该学习借鉴国际资本市场注册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试点探索注册制,形成比较明确的上市标准和时间预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上交所将会根据科创企业运营的规律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承受能力,兼顾市场的流动性,完善科创板的相关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相关交易机制,选择适合科创板特点、适合科创板需要的相关交易机制。
他指出,从上市到退市,加强监管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发行人申报发行、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强化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
比如,21记者采访接近上交所人士时就表示,可以不要求企业盈利,但需具备一定的收入规模,市值也要有一定的体量。科创板上市企业应该是在PE投资阶段的,而不应是天使轮以及VC轮投资阶段的企业。
当然,对于互联网企业和医药企业来说,科创板大概率不会设盈利指标,否则推出科创板和注册制就失去了意义。此外,在存续期方面,可能会要求企业成立满两年也可能是满三年。
此外,吸取了新三板的经验和教训后,科创板将适用连续竞价,主要交易制度和主板不会有显著差别,而在涨跌停板制度方面,科创板将会相对于主板而言更为开放,可能设计更大的涨跌停板幅度。
只是,新三板企业若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仍需先从新三板退市,再向科创板提交申请材料。
而在投资者方面,或将吸取新三板市场的经验,可能以50万可投资资产作为准入标准,从资金实力和投资经验两个角度对投资者的适当性进行规范。并将会设计单次‘T+0’制度,即可以让投资者具备一次日内买入并卖出的机会。
国泰君安就预计,科创板推出初期发行规模将在500亿以内,发行家数在20-50家,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IPO规模,初期仍将是以注册审核为主,监管部门仍将在较高原则上对申请注册上市的企业进行把握,上市企业的发行节奏可控。
上交所上市咨询委员会委员、武科大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也表示,与深交所创业板不同,上交所科创板将与前者形成兼具分工合作和互补竞争的“竞合关系”。
董登新认为,在市场定位上,深交所创业板主要侧重于中小型创新企业,而上交所科创板则主要侧重于创新企业中的大蓝筹、独角兽、中概股、红筹股、CDR,不排除在时机成熟时,它还会吸引境外一流优秀的创新企业来此挂牌,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其成长收益。
因此,在IPO标准上,上交所科创板有可能直接借鉴美国纳斯达克(NASDAQ)经验,设置多通道IPO标准,比如资产型、市值型、营收型、盈利型等多套IPO标准,以满足各类创新企业的IPO需要。为此,在IPO审核上,上交所有可能为科创板设立专门的“上市委员会”,并对IPO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核,最终由上交所提请证监会注册备案、发放IPO批文,但证监会仍将掌握“负面清单”的一票否决权。董登新强调,在IPO定价上,证监会和上交所将不会干预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由发行人、投资者及市场中介共同决定新股发行价格,实现IPO定价的市场化。毕竟,上交所设立科创板,至少有三个目的:
一是打造中国版NASDAQ市场,鼓励创新企业发展,支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二是弥补深交所创业板之不足,创业板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创新企业IPO,而上交所科创板将主要适应大型创新企业IPO需要;
三是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交所科创板将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未来中国版的NASDAQ,科创板将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及企业创新的新潮流,与此同时,注册制与科创板的同步推出,是A股一级市场“去行政化”的重大变革,它将中国股市导入一个真正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的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