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要注意一点,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孔子曾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顺耳,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从如何 踏入学者之道,到成为一代大师的分阶段性总结。这个总结非常经典,即使我们运用现代认知发展来检验这个说法,那也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世间万物变化纷纭,人生命运更是不可捉摸。你会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败。可能没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说你是错的。这种情况之下,你会不会怀疑你自己?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真的错了?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所坚信的东西和所做的事的价值?你要不要随大流、听从众人?如果你有所怀疑,那么就是有「惑」。
「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之下,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和动摇。因为你「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你知道事是怎么个事,理是怎么个理。你不会遇见什么困境,或者被众人阻碍,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知者不惑」。
孔子“四十不惑”是说自己学术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则信念,已经非常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惑”,挺好的。
经历了四十不惑的过程,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生就算很好了。四十不惑,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根基,就好比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根基一样。
有的人二十岁就立起来了,有的人则是四十岁还是个巨婴。也有人三十而立了,四十岁却没有不惑,到六七十岁依然让人见着就想躲着,这就是根本没长大,没成熟。不惑之人,到六十自然耳顺,听什么都乐呵呵的。到七十就精神能自由徜徉,而又不逾越应有的规矩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自己的评判,这种评判标准,对所有人都适用,因此才如此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