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关于杜甫的作文
登临五岳之首,衣袂飘飘,随风飞翻的更是你那稀世旷古的心胸远志。你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朽诗篇,涤荡了万代人的胸怀。
有时,我也想成为你。拥有你的远志,你毓秀山川般的心胸,乘风追随你那永远萦绕在长安城上空的爱国情思。
草堂何处寻?
是掩映在青翠欲滴的簇竹中,还是隐匿在那泛黄的,苍老疲惫的三重茅草下?
你是不同的。
既为李白写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放诗篇,你又何尝不想彻底放开你的心胸,去过那山水放歌的生活呢?可是你身不由己,牵扯住你的,是如所有赤子一般深深的,在寂寞的明月下闪闪发光却又隐隐作痛的爱国情思啊!
这情思如三月细雨,首上青丝,细腻而忧伤,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勒进你忧思成疾,单薄羸弱的身体中,使你越陷越深,日渐憔悴,终落得朝如青丝暮成雪,悲戚的浑欲不胜簪。
你使我想起了想起了远方,想起了未来,懂得了少年应识愁滋味。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稀疏的人群,面对书中对镜流泪的你,忽然明白人不能毫无意义的活着。感觉到背上背负的不是书包而是希望,希望,希望,历史的复兴!这时,我是多么想成为你,因为你那广阔无垠的胸怀,一直让我记住,记住,记住,记住昨天和今天,记住我应该创造的明天,记住那份亘古长存的,犹如剪不断的风筝线般的爱国情思。
我知道,你是诗圣,不是诗仙。仙人可以看破凡尘,游山历水,尽情地摆脱命运的羁绊;可你是圣人,圣人注定要忧碌终生,为国为民,心系天下。
终于,你等到了尽情喷薄的那一天。狼烟四起,烽火弥漫的长安,面对祖国的沦陷,你不能脱身,忧愤成疾。霎时间,那一声“国破山河在”的仰天长叹,啼血呼喊,如石破天惊,地动山摇,穿过了皇宫的断壁残垣,穿透了那霓裳羽衣的亡国之音……
杜甫,你生于忧患,死在对祖国无比炽痛的热爱之中。祖国啊祖国,你让所有的人对自己的使命记忆深刻,是你,是我,也是万代诗人一生的眷恋和无比的期许啊……
草堂何处寻?
是掩映在青翠欲滴的簇竹中,还是隐匿在那泛黄的,苍老疲惫的三重茅草下?亦或是随着历史的车辙隆隆远去了……
那么现在,我会成为你,代替你去继续向前追寻……
关于杜甫的作文素材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写给杜甫的一封信_350字
诗圣杜甫:
你好!
我是未来世界的姜永鑫。
您可能不知道,您在我们这个时代可是出了名的诗圣!您留下的诗都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必背不可的。但您知道吗,我们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你们那时候用毛笔写字,我们那用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笔写;你们烧水用火,我们用煤气或天然气;你们放风筝踏春,我们看电视玩电脑;你们学习只是读,我们还得用多媒体学呢!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要告诉你,世界上没有鬼神,你们那时候就是迷信,不下雨,就祈雨,我们呢,可以人工降雨。你们坐马车、骑马,我们开轿车、骑自行车。我还要告诉您,地球是圆的,太阳不管什么时候离人都是一样近的。您和李白合称李杜,不过您是在唐末,他是在盛唐时期。现在社会还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就不一一和您说了,等到我发明好了时空穿梭机,去找您!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一个敬仰者:姜永鑫
杜甫的婚姻
杜甫是个晚婚的模范,29岁了才结婚。新娘是当时司农少卿(相当干现在的兼任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副部长)杨怡的千金,而杜甫的老爸杜闲只是一个县长。这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杜甫与杨小姐的结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杨小姐到底是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善良贤淑,通情达理。虽说与杜甫是先结婚后恋爱,但是夫妻二人感情特好。即使在颠沛流离的艰难困苦中,他们仍然是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始终不渝。
应该说,杜甫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他官职卑微,工资低,又不肯下海做生意,虽说能写文章,却不愿写什么畅销书,每日里只是苦苦地吟诗,又换不来稿费,因而家庭生活十分的贫困。但是杨氏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一点也不指责杜甫是书呆子,她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无怨无悔地操持着家庭。
杜甫对妻子的感情也是深挚的,“文人无行”这句话在杜甫身上不适用。他不像当时其他文人一样喜欢从女性身上寻找创作灵感的诗人,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社会开放,歌舞盛行的时代,歌舞伎们经常出现在达官贵人和文人们的酒宴上,她们相当于今天的“三陪”小姐,与男人打情骂俏,惹出不少风流韵事。可是杜甫从不被女色诱惑,没有过任何婚外情、“桃色新闻”,更不曾包养二奶。遍阅杜诗,只有《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算是他最艳的诗作了。诗的最后与那喜欢女乐的李梓州开玩笑,“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既是讽劝,也有自戒的意思。
杜甫的“情诗”都写给了他的妻子,这些“情诗”现存有二十几首,这在唐代其他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儒家除了大谈“夫妻有别”和“夫为妻纲”以外,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孔孟谈得很少(很奇怪,孔、孟二位先生都休过妻)。杜甫则在诗中大书特书二人之间的恩爱,读来特别感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释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疾病、逃难,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着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杜甫能够成为众人景仰的“诗圣”,应该说是与杨氏的默默奉献分不开的。杜甫的诗中也尽显对妻子的爱,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这词用得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