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今人惊叹与汗颜的民国小学生作文
编写这篇稿子的心情复杂:惊叹、欣喜、汗颜、兴奋、沉重、期盼······
中小学生作文难一直是个令教师、家长苦恼,学生头疼,且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其根源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忧国忧民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向前来看望的温家宝总理发问:“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去世后,这个被称为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温家宝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然而,有关部门回避钱学森大师震聋发聩的责问,淡化其深刻内涵,把“钱学森之问”引入学术命题。
有社会责任感的国人领会钱老的话,铭记在心,并付诸行动。去年末,国内一出版社重印一套民国小学课本,读者争先购买,一时洛阳纸贵,为满足社会需求,出版社不得不一再再版;一些学者、名人撰文评说。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说,表明看是教育问题,其实质是体制问题。一度成为舆论热点。
一个人的根是文化、学养,一个民族、国家亦同。60多年过去了,我们是否在进步?我们有勇气和胆量对民国小学生作文的作者说,我们比你们强吗?
看到这些作文,您想到了什么,有何启迪?尤其那些沉溺网络,制造、传播垃圾文字的青年人。
其实,无需多说,那些来自几十年前的作文或许会告诉你许多。如果钱老先生在天有灵,看到这些会笑的。
民国小学生作文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
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民国小学生作文
“民国的小学生作文,今天的博士生也写不出”
“年纪太小,没必要学写作文!”黄玉峰在演讲中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设置并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发展,作文教学应该放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再安排,“对小学生先别说创新!他们最早应该接受的是知识的积累,比如多读书,多背一些优美的古诗词,等年龄到了之后,加上教师的点拨,自然而然就会写作文了。”
在黄玉峰看来,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常识,而“我们现在忘了太多的常识”。这个问题也并非只有他这样提议,早在多年前,黄玉峰曾就此和古文功底颇深的数学家苏步青交流过,他本人当时正执教苏步青的孙女,“苏步青当时就感慨,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小时并未接受过什么作文指导,启蒙最初的功课就是不断地背诵古文和古诗文,没人逼着学写作文,等到一定年纪之后,完成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自然就会写作了。”
演讲期间,黄玉峰还对比了几篇当代和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指出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知识积累的不同,“比如一篇民国五年级小学生作文,指出‘晋之东也,莫不谓五胡逼之也。然渡江以后,固已据一隅之安矣,而未闻有图恢复之志者,清谈误之也’,这样的见识和文笔,就是今天的博士生也未必写得出来!而一篇最近在语文教学界广受好评的冰心作文奖获奖作文,虽然字里行间都是孩子的真情流露,很能打动人,但就作文水平的高低来看,和前者相比差距简直难以道里计。”
在他看来,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别,就是因为现在的教育手段违背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规律,对太小的孩子过于强调所谓“创新”,而没有要求孩子多读书,多背书,尤其是经典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