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的名字叫红》,一部“深沉、复杂和神秘”的悬疑小说,有那种读的冲动,不是因为它的获奖,而是一种源于对书名的好奇,而这种无知的好奇又是源于一种颜色,一种神圣的晶体般的色彩,在我们各种感官的汇合处,让我们迸发出一种好奇与信任。但又象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说的,“一种无限扩张的红色,只可以想像。”
在它的开头,它用幽暗的笔调便调聚了我的屏气。它似乎不经意地慢慢铺展,“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它显示的精妙艺术在于“我”是凶手也是受害者,是生者也是死者,是孩子也是老人,是一匹马也是一棵树,是死亡也是撒旦,但最终还是一种颜色――“红”,红首先是血的颜色。
很佩服作者帕穆克生,一个对于被现代文明取代、消灭了的东西,格外着迷、依恋的土耳其作家,钟爱半穷不穷的落后环境与那里的人,觉得土耳其与拉丁美洲就遍布如此的居所。他让我弛往于那些悠游于时间的裂隙中残亘,就像他说:“我爱这些偏僻的、站在现代世界门槛上的地方,并不因此而失望,我感觉到我属于这个世界。”
但是我最终无法看完这本书,因为它勾勒的“神秘的细密画”让我在不同差异时间与空间的交接处窒息,角色们带着各自的时间假设,彼此互撞,于时间感的荒谬重迭误会下,搬演其喜怒哀乐。而所有的这些需要更加繁密的思维与逻辑,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在激流碰撞处消磨的心,也就是足够的耐心。而我这样的状态和年龄,只能在书的一角,寻找一种人类的共同的好奇与信任。
有人说,精微的生活一经酿造,就凝炼成了精细的艺术。这不得又让我联想到我的祖国,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很不缺少精微生活的国家,但为何显有精细的艺术凝成?又为何没有产生过一个诺贝尔奖项?
如果要让它追溯历史,我想,我们是缺少一个国都的灵魂,就像有评论家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土耳其作家奥罕?帕穆克,是为了他追随着母国首都忧郁的灵魂,找着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与缠结的新象征。”
仅以此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