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学天地>正文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那些关于生命的起起落落

发布于:2019-07-17 05:48:38发问者:天晴问友| 评论:1条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龙应台《目送》读后感:那些关于生命的起起落落,本文:龙应台《目送》读后感:那些关于生命的起起落落如下: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以下是龙应台《目送》读后感:那些关于生命的起起落落,请参考!

《目送》读后感范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目送》读后感范文2:

用智慧讲故事的人常能博得掌声,用幽默讲故事的人常能博得笑声,用心讲故事的人常能说到人心里去,而用人生讲故事的人得到的常是一片沉默。在看完《目送》后,我觉得终于又听到有人用人生讲故事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书的腰封上摘录的一段文字,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在看到这简单忧伤的文字后便放不下它了。书的扉页是印有一句话的白纸,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却觉得这更像是写给龙应台自己的一本书,全书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创作的过程即是回忆、追溯、反省、思考。

正像书中所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坎只能一个人过。虽然能感受到作者的丧父之痛,但客观地说,50岁时才经历这“人生基础课程”,已然是一种幸福了。岁月或者说时间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你很难说它到底影响了你什么,但却总能在某个瞬间让你唏嘘不已,而那时常常已成了遗憾或是永恒。正如今年春晚上小虎队的重聚,大家都戏称“小虎”都变成了“老虎”,但还是阻挡不了在岁月匆匆前的泪流满面。岁月于亲人更是如此,每天的朝夕相处、磕磕绊绊,你不曾发现那个让你骑在脖子上看花灯的人已经在你的肩膀下了,那个整天说你东西乱放的人总也记不得自己的眼镜放哪儿了,那我们要何时才发现?何时才懂得珍惜!若不是在车站的一次回眸,那个伛偻的背影还要操劳多少年才能得到怜惜和疼爱,感恩和照顾?

《目送》中的龙应台是让我惊喜的,不是一个政治家、评论家,只是一个女儿、一个母亲的身份而已。那些和父母、儿子相处的画面交错出现,却有着一脉相承的感动和淡淡的忧伤,让人觉得几千年来每一个家庭中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无限循环。

《目送》读后感范文3:

在将《目送》读完第二遍以后,我想:可以下笔写点什么了。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文字,不乏理性范儿的同时,骨子里却怀着一位母亲深深的情愫。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许多以前我已经隐隐约约嗅到的、感觉到的一种感情。我不否认,有关于我和母亲。之所以她的文字能够让我产生如此的共鸣,我想过: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来由的。与我的经历有关,多说无益,不偏题,回到正文。

大家对于“目送”这个题目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那篇文章,不置可否的是,我一开始也是冲着这才去读这本书的。然而,我想说的是:目送,不仅仅是目送。

娓娓道来,是龙应台文章常见的开头方式,无华丽的辞藻,无过多的开场白,或许是一个小故事,或许是一个小场景,又或许只是一个小旧物勾起的一段小回忆,看似平铺直叙的文风不知不觉把你拉进她所要表达的主题里。有时候,往往,到最后一段,最后一个句子,你方才知道:哦!原来你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而往往更多的时候,是以景结情。是景,却不单单是景,里面杂糅着的良苦用心,若是对全文不理解,还真看不出是妙笔。

不得不说,她的边叙边议,还顺带描景的笔触,让我真心欢喜。好吧,我承认,这种“略文艺”路线彻底打败我了。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我,透过龙应台的笔,触碰到的,是我对母亲的理解。她的立场也许和我妈是相同,我想:我和她的儿子之间确实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处在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位母亲的女儿,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她,仿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未来的自己与曾经的自己在她的面前交织,那份心境,寥寥几笔,欲说还休,她懂,在文字里,我懂,在心里。

不仅仅是亲情,书里还提到了诸如“政治”、“价值观”、“人道主义”等问题的文章,理是肯定内在的,但是具体结合了台湾独特的历史文化作为依据,那么就更加具有了说服力。

特别推荐《Sophistication》这篇文章,Sophistication意为:复杂;诡辩;老于世故;有教养。具体翻译为什么题目,我不敢妄下结论,怕与主题不符。但是其中提到的一个:都会品味。让我耳目一新。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词。这个词,最初源于《小时代》电影版的大卖,一开始我很讨厌这部电影,我觉得就是浮夸。后来我听见郭敬明说:我要的就是这种氛围,这种效果。于是,我仔细想了想,是不是现在真的有一种文化是这样子的?只是我没看清而已,或者说我没理解,他没表达清楚。

我想:

我找到了。不,是龙应台找到了。这就是都市品味,于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节奏里显露无疑。只是郭敬明没表达的透彻而已。

她的笔触,柔的时候,如浴春光,叫人心生暖意;刚的时候,如针刺骨,叫人醍醐灌顶。有星辰凝望的深沉,有月色满怀的温情,有柔情蜜意的相思,有千军万马的磅礴,好,真好。

凌晨时分,于宿舍床上,我不想为我的大学留下点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我总要留下点什么,或多或少。

笔记本的光,隐隐约约,窗外无月色,寂静无声。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 经典名著《论语》读后感

    经典名著《论语》读后感 ,我们知道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叫读后感,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经典名著《论语

  • 读《曹操荡平中原》有感

    读《曹操荡平中原》有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读《曹操荡平

  •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今天就给大家

  • 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感

    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今天就给

  • 读《代号为同桌的机器人》有感

    读《代号为同桌的机器人》有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今天就

  • 读《如果骆驼不会唱歌》有感范文

    读《如果骆驼不会唱歌》有感 ,所谓读后感,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

文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