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点评版水浒传读后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金圣叹点评版水浒传读后感,本文:金圣叹点评版水浒传读后感如下:
导语:
不过分的说,看过了才子金圣叹点评版水浒传,你才能算真正看过了水浒传。
在学生时代的时候一直不喜欢甚至鄙视水浒传记,原因是看着宋江不爽,但是直到我看到了金圣叹的点评,才认识到这部名著的巨大价值。之后我看金本水浒无数次,感触颇深。不过《水浒》几乎家喻户晓,但我觉得对水浒的了解到达入门级别的人绝对少于5%。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
《水浒传》根本就有两本书,其中一本是金批的水浒,另外一本是其他的水浒。简单说,我们常看的繁本《水浒》(简本体系的诸版本价值基本体现在学术上,其艺术水准一般)有三种:70回(即金圣叹点评的本子)、100回、120回。除此以外49年以后一些文盲还出过一种坑爹的71回本(将楔子独立出来作为第一回),不谈也罢。
有人想当然以为故事越全越好(120回),有人以为故事最本色最好(指100回,学术界多数认为这是最早的版本),但是在读过这三种版本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还是70回本文学成就最高,而70回本也是近300年来最通行,直到民国以前,人们谈水浒都是指金批的70 回本,所谓百回本,120回本几乎被人遗忘——最简单的证据是,很多水浒的续书(如荡寇志等)都是接着“惊恶梦”(或者说排座次)来继续的。直到五四时期,人们才开始重新发现100、120等版本,这些版本的“复活”对学术当然是一种成就,但从文学水准方面看无疑是一种倒退。具体的大家还是自己看书体会,要讲清楚是论文甚至专著的任务,我这小小一篇短评担不起。
其次,70回本和其他的版本完全是两部书。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其他的版本就是多了招安的情节啊,如果你认真读过不同的版本,就会发现,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定位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粗看起来70回本与其他版本在文字上差别不大,但细细看来已经脱胎换骨。比如说,其他版本中宋江是真的“忠义”,是自始至终就实实在在想招安的。而70回本中,宋江是一个堪于曹孟德比肩的奸雄形象,而这种效果基本上来自金圣叹改编的文字——总量不超过5%。但作品的立意、人物的形象全翻转过来,真是非常神奇的事情,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创作了。因此我一直以为,金圣叹应该算《水浒》的作者之一。是啊,既然高鹗可以算红楼梦的作者之一,金圣叹为什么不能算《水浒》的作者之一呢?
最后讲一下,在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100回最古老,70回本依据的所谓“古本”完全是金圣叹的杜撰。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我经过认真的研读,发现有很多证据显示100本的前70回和后30回的文笔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前70回中有很多迹象显示,其原作者确实是将宋江看成是“奸雄”的,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重视“正名”,表现在文学传统中就是,好人恒好,恶人恒恶,人物首先有个“定性”,一切的情节和描写都不应该违背这种定性。例如在三国中刘备是仁主,所以即使他摔阿斗的虚伪,夺四川的不义也被渲染成“仁义”。红楼梦对人物的多侧面描写在水浒的时代还没发展出来。在100回本中,宋江是个忠臣义士,因此合理的情况是文本应该始终强调这种“定性”,事实上,在后30回中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但是在前70回中却不然,尽管在作品自己的行文中不断强调他如何“忠义”,但是很多细节却暗示他是“魔君”,是变乱天下的乱臣贼子。最硬的证据是书中对天象的解释、对“童谣”的解释——这两者在今人看来是封建迷信,但在古人来说是被人广为接受的宗教观念,其权威性不亚于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
这些都是非常反常的。
看过水浒的不同版本有时候会觉得,修改书的描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一个行为怎么解释,改一下就行了,甚至可以直接加作者的评论,所以,如果70回本确实有那么一个“古本”的话,将之改成如今这个100回本的样子其实也很简单。但是那些暗示了宋江是乱臣贼子的那些细节确实是没法改写的,因为那是渗透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血液里的观念,是永远也无法被修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