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读雨果《悲惨世界》有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中小学生读雨果《悲惨世界》有感范文,本文:中小学生读雨果《悲惨世界》有感范文如下: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悲惨世界》读后感范文1:
终于,走进了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 《悲惨世界》,一部气势恢宏洋洋洒洒一百三十万言的巨著。
这部1862年发表的长篇巨著,涵盖了拿破仑时代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界世界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并数次企图越狱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当了市长花名马德兰的冉阿让热情地帮助了芳汀。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郡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冉阿让回到小城又去看望芳汀,被前来抓捕的沙威挑明苦役犯的身份。芳汀因病绝望地死去。冉阿让又一次入狱,成为终身苦役。一次,他冒险救下一名水手,趁机跳入水中逃跑,并让人们以为他死了。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重金赎回珂赛特,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五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吕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吕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吕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吕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吕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吕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吕斯夫妇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跪在冉阿让的床前忏悔,但冉阿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只是让那对小夫妻吻着他的手,走向了天国。
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并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他倔强不惧强权的个性使探长沙威对他深恶痛绝,他过人的气力也使沙威对他印象深刻,两人遂结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缘。假释后他受主教大人启发向上,改名当上市长,为人慈悲,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好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
芳汀,冉阿让工厂里的一名女工,她有段坎坷的青春,在怀了情人的骨肉之后却被恶意遗弃,为了女儿的生活,只好忍下心把她寄养在孟费美一位酒馆老板的家里,独自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谋生并定时寄钱回去,但由于她有私生女的事被同事揭发,被赶出工厂,只好卖了首饰、长发,甚至肉体,不幸沦为一名妓女。幸好遇见冉阿让,托付了女儿的未来才安心的逝去。
珂赛特,芳汀可怜的女儿,当初虽然被母亲恳求般的托付给酒馆一家,却没有享受到一天童年的无忧生活,反而被当成女佣一般,成天埋头做杂活。母亲寄来的钱几乎全用来栽培酒馆老板的亲生女儿。不过她苦命的日子比起母亲是少了许多,冉阿让把她视如己出,使她能忘却童年回忆,后来她和青年马吕斯恋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沙威,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所以穷其一生誓将他抓回牢狱,却发现冉阿让的本性是善良的,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在下水道放走背负马洛斯的冉阿让之后,选择跳河结束他充满殉道意味的一生。
德纳第夫妇,小镇蒙菲郿一家酒馆的老板,典型的中下阶级人物,贪财、自私、卑鄙,个性倒也十分逗趣,夫妇俩可谓天造地设,互相挖苦,对珂赛特一致的欺压,对女儿爱潘妮一致的溺爱。德纳第曾在战争中搜刮死者财物时无意间救了马吕斯的父亲彭眉胥,是马吕斯一直寻找的恩人。因此,虽然最终他的骗局被识破了,马吕斯还是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离开。最后他去了美国,依然从事着罪恶的行当。
爱潘妮,德纳第夫妇的大女儿,自小倍受宠爱,小时候是瞧不起珂赛特的。但也许是受教育的缘故,她比父母有良知多了,虽然暗恋对象马吕斯并不爱她,她仍然愿意为他打听珂赛特的消息、为他送情书,并在珂赛特父女有危险时保护他们。她“宁肯自己杀其所爱,也不容他人夺其所爱” ,在起义爆发后将马吕斯引向街垒,希望和他一同死去。但在战斗中却因为替马吕斯挡子弹而受伤,最终在马吕斯怀中死去。
马吕斯,《悲惨世界》中的主要人物,英俊帅气,是十九世纪标准革命青年。父亲是拿破仑的上校并被封为男爵,被身为保王派的外祖父抚养成人,一直厌恶身为波拿巴派的父亲。但当深爱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对革命对共和逐渐有所领悟,抛弃外祖父家的巨大物质享受继承了父亲的“军衔”与“爵位”,成为一个坚定的共和派。在起义中负伤昏迷,被冉阿让所救,最终娶得珂赛特。
主教米里哀,笛涅地区的主教,以对人民的爱戴和对做错事的人的宽恕而取得人民的信赖与爱戴。是冉阿让出狱后唯一愿意收容他的人,用爱心和宽容转瞬间感动了冉阿让,也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悲惨世界》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二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还有好友维克多年轻时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雨果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审视、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增添大量新内容,最终完成此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争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设计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说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真切入微,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浓重瑰丽,气势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悲惨世界》读后感范文2:
我读过一本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一个贫困的工人冉阿让为了偷一块面包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狱后,他到处遭他人白眼,于是,他仇视社会,但被一个主教感化,做一个好人。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市长,他答应临死的芳仃抚养她的女儿珂赛特。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其他警察误抓一个贫苦工人,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承认了身份,他又送进了监狱。去监狱的路上,他又逃跑了。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她躲在一个偏僻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珂赛特;与马吕斯相爱。之后,发生一系列生活变故,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品格前投河自杀。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冉阿让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珂赛特的怀里。
我想美有许多的人上冉啊让啊一样,不为了自己着想,而奋不顾身的承认自己的身份,救了一个无辜的农民。的高尚品格吧。也许换作我自己,可能我也不会像冉啊让一样的。
书中的主人公的高尚品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从书中的主人公的事例,我们也可以知道,就算一个犯了罪的一,依然可以浪子回头的,他们只是寻要一个人去感化他们。
雨果《悲惨世界》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广阔的社会的生活画面都一一的给我们有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这本书使人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败、阴暗、恐怖。表现出一些社会的背景。让我们知道一些当是社会背景。也让我们知道一些人生的大道理,让我们去分辨哪些知识我们要学习,哪些知识我们要丢去。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
《悲惨世界》读后感范文3:
昏暗的巴黎下水道内,一个魁梧的身影背着一个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
十几年来,这场景便是原著《悲惨世界》留给我的最深记忆。年少时起,就想象着那个风情万种的城市,地下隐藏着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们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悲惨世界》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作品围绕一个苦役释放犯冉阿让因偷了一片面包被判刑,19年苦役释放后的生活展开。童年时候,以为《悲惨世界》是一个坏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学时代,以为是一篇宣扬阶级斗争的小说;尽管年轻时读过小说,后来也看了电影但一直都不明白冉阿让为什么会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为什么一个原本很仇视社会的人为什么能脱胎换骨?从心底改变,能变得宽容,善良;从一无是处,人人唾弃,回避的人,变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具有闪光的品格,人人尊敬的市长?我一直觉得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和对世人要改邪归正的规劝,现实社会中不可能有冉阿让的故事。
前两天看了2012年新拍摄的电影《悲惨世界》,我突然为之震撼!直至今日,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雨果想对我们说什么,在观看整部电影时也听到上帝在对我说话。
冉阿让服刑19年被假释出来后,受尽辱骂与恐吓,遭世人唾弃,无处容身,被主教当贵客接待,卞福汝主教接待了异乡人说:“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我为什么要知道您的名字呢?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主教的话不仅深深地扎到我心里,也柔柔地触摸着冉阿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爱……但感动稍瞬即逝,夜晚,他趁主教睡觉时偷走了主教的全部银器;当警察把他抓回到主教面前时,主教对警察说:“放了这可怜的人吧!这些东西都是我送他的。”接着主教拿起桌上的一对精美银烛台说:“先生,您忘了拿最值钱的东西了!……”看到这里我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这么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38-41)主教用他的行为诠释了这段经文,解开了多年来我对这段经文的疑惑。正是主教行出了耶稣的教导,才使冉阿让的灵魂脱离了罪的挟制。他跪在主耶稣面前痛哭流涕,悔改认罪,这是每个基督徒生命重生的过程,也是冉阿让在主面前宣告以前的冉阿让已经死了,一个新生命将横空出世!在神的光照下,他的生命一天天在不断更新。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面对世界的逼迫,他一直带着主教送他的银烛台,遵行着主耶稣的教导,面对一直追逼着他的“义人”——沙威,这个“罪人”(冉阿让),在主的爱里行出了真正的良善、宽容、饶恕,最终使沙威的良心苏醒……沙威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让,更不知怎样面对内心,以及这个瞬间变得迥异的世界。“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价值观崩溃了。”在冉阿让这个“罪人”面前,世间的律法、公义和义人一同瓦解。
雨果在他的遗嘱这样开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神如同白昼。”
一百多年前的文学作品,去年被再度搬上银幕,并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斩获三项大奖,汤姆·霍伯执导的《悲惨世界》再度给世界带来了难忘的观影感受和深刻的思索。在当今这个利益至上的世界中,《悲惨世界》的上映无疑是在召唤人们快快悔改,只有重生得救,他的生命才能有光亮。一个判了19年苦役的冉阿让重生后的生命能照亮世界100多年,我们的生命重生后也发出了亮光吗?我们的亮光又能照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