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读后感,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孙权劝学》读后感,本文:《孙权劝学》读后感如下:
导语: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您整理的 《孙权劝学》读后感,供您分享。
《孙权劝学》读后感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王。赤壁之战后,因为大家都把周瑜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周瑜于是留下一句“既
生瑜何生亮”就与世长辞了。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可眼睁睁地看着失去了一员大将,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自然着急。但他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史学价值,就在文学上来说,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国古文的特色。只
有短短100来字,却清晰具体地记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间跨越的时间非常之久。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
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高尔基曾说过: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
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
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
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孙权劝学》读后感
读了《孙权劝学》,真的有些吃惊,小说中叱咤风云、文韬武略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原来是个不爱读书的“吴下阿蒙”啊!确实,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呐!
不过为什么吕蒙却能在“三国英雄表”内出现,但天生奇才的仲永却落个再平庸不过的“庄稼汉”呢?原因就是在于如何看待原来的天分。年轻时游手好闲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涉猎见往事”,最终学有所成,使得鲁肃能够真心地感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但是在瞧瞧神童方仲永,五岁能作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过只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结果泯然众人矣。一代神通就是因为父亲的贪图小利而毁于一旦,假如父亲能够找个先生好好调教调教,说不定也是一位栋梁之才啊!“伤仲永”这个题目的“伤”真的是再恰当不过地表现了王安石先生的叹息呐!
的确,再说那句老话,才能的培养是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好像在累沙堆,沙子越多,累得就越高,绝对不可能没有巨大的底盘,而到达超高的顶峰。学习也是这样,学得越多积累地越多,基础越扎实,学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学习就想要的倒成果,无疑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