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1岁的魏登殿退伍回乡,担任起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41年来,他起早贪黑,舍小家为大家,凭着一种信念和一分韧性,带领全村群众攻坚克难,让坎子山村从无地、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而他也被乡亲们称为大梁山“愚公”。2016年5月,魏登殿荣登“中国好人榜”。
肩挑、背驮、手刨 41年修起35公里的“出山大道”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从部队复员,担任起坎子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一直以来,让村民们魂牵梦绕的就是修路。然而,贫穷落后的坎子山村根本拿不出一分钱。
出任村支书不久,村民马康荣夜间出行时,不慎摔下山崖丧命,家人哭断肝肠。这一幕更加坚定了魏登殿修路的决心。
没有钱,怎么办?1977年年初,魏登殿挎着军用水壶,背着4个如锅盖般大小的火烧馍,乘帆布篷货车,在尘土飞扬的山路上颠簸三天后,来到原郧阳地区行署找相关领导请求支持。
经过努力,魏登殿争取到了打通山路的“第一桶金”。在工程建设中,魏登殿不仅担任总指挥,还当炮手,和技术员吃住在工地上。
为此,在魏登殿当村党支部书记的41年里,他大半时间都花在了修路上,跑部门、争取项目、组织村民动手干,坎子山上一条条道路不断延伸。
漫长的修路过程,他没有一次不坚守工地,经常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2003年坎子山村通组公路贯通,2004年率先在湖北口回族乡搞起村级硬化路面,2008年修通村级断头路。至今,坎子山村已修起了35公里的“出山大道”,如今,这条“天路”上每天车来车往,将山上的特产往外运,将山外的资源往村里聚,村里的百姓一天天富了起来。
他豁出命来通水通电 “魏等电”化身“魏灯电”
“天干三天炸裂子,雨涝三天走瘪子”是当地的真实写照。村民吃桶水要跑10里地。
1997年,坎子山村采取政府投资、村民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上百万元,打响了“饮水解困”攻坚战。
水窖蓄满水的那天,坎子山村人敲锣打鼓、放鞭欢唱。110口大小不一的水窖分布在坎子山村,温柔地润泽着坎子山村的沟沟坎坎。村民杨恩方在自家水窖旁贴起对联:昔日乱泥水困扰祖祖辈辈,今朝甜蜜蜜滋润子子孙孙。横批:饮水思源。
如今,坎子山村又大力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不到一年时间,自来水就通到了每家每户。
在解决出行难和吃水难的同时,魏登殿又把目光转移到了用电难上。
为通电,魏登殿费尽了脑筋。1992年,魏登殿跑到邻近的陕西省镇安县供电公司反复恳请,也曾当过兵的对方负责人被魏登殿打动了,终于同意“借电”。1992年8月14日,山上通电了,村民们说“魏等电”化身了“魏灯电”。虽然离县城最远、虽然海拔奇高,坎子山村却成了湖北口回族乡最先通电的村子。
“我的心在坎子山村,魂在坎子山村,我哪儿也不去!”魏登殿说。41年里,修山路、建水窖、扯电线、发展种植养殖业……在坎子山村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有魏登殿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据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