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程 > “野鸡”的那些事儿

“野鸡”的那些事儿

时间:2020-01-14 16:03:34 编辑:天晴网友
暑假总是动物园最热闹的时期,而动物园里的“雉鸡苑”,往往是小朋友们最喜欢逗留的地儿。在这里,总有几只华丽富贵的红腹锦鸡,或是身披蓝色战袍的蓝马鸡,或是自带波点元素的珍珠鸡,它们一般都傲慢无比,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其实,这些名字里都带“鸡”的家伙们,它们跟我们日常说的“鸡”可能还不一样。不信你百度一下“雉”,它会告诉你,“雉”是一种鸟。或者说,“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野鸡”。

中国是世界上雉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在52属、182种雉类当中,占据26属63种,是名副其实的“雉类王国”。这63种鸟类中,又有55种属于雉亚科,其中有至少23种只分布在中国。

那么,“家鸡”和“野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根据场合的不同,作为家鸡祖先的几种原鸡,还有一些拥有靓丽羽毛的雉类,甚至孔雀,都可以被归入“野鸡”的范畴。这种不够严谨的用词,其实正说明我们熟悉的家鸡,来自一个“庞大家族”的事实。

但在对鸡形目下的雉科进行分类研究的时候,传统的分类方法遇到了挑战。

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雉科鸟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曾经发生过大量的趋同进化,就像金枪鱼、海豚和鱼龙都为适应海洋环境并且高速游泳,进化出了流线型的身体一样。

所以,如果只按照鸟类的外形进行分类,那么得到的雉类、鹑类、孔雀类以及角雉类等分支,每一支里的各种动物其实无法追溯到共同的祖先。这就像一户人家的户口本,漏写了户主的孙子,却把邻居写进来了一样。

那这事就说不清楚了么?也不是,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手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合作,详细研究了鸡形目鸟类细胞线粒体中的遗传信息。通过对基因组的分析,鸡形目特别是雉科的“分类树”终于被成功建立起来了。

白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amherstiae,又名铜鸡、箐鸡),刘光裕供图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刘光裕供图

科研人员不仅分清了“家鸡”和“野鸡”的分类,还在名画中找到了野鸡的更多信息。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与杨晓君团队合作,发现国宝级名画《芙蓉锦鸡图》中所画的锦鸡,兼具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部分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鸟类科学期刊》。

北宋末年长于中国画的皇帝宋徽宗,还注意到并且忠实地记录了一起雉类发生杂交的案例:在他的传世名作《芙蓉锦鸡图》上,与芙蓉花相伴的那只大鸟身上,同时有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特征!

研究人员认为,画中的锦鸡是一只杂交个体;但这只独特的鸟究竟是在野外被捕获并送入宫廷,还是在宋徽宗的苑囿里诞生,就不得而知了。毕竟,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自然分布区域有一定重叠,因此在野外和圈养条件下都有杂交的记录。这说明在距今大约900年前,中国古代画家忠实地记录了鸟类杂交。

该工作还建议生物学家和收藏家开展合作,共同发掘中国古代花鸟画中蕴含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信息。

芙蓉锦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一个成果的产生与一个研究所的长久的积累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雉科的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仅在明星动物——白腹锦鸡的科研方面就硕果累累。

世界鸟类红皮书将白腹锦鸡列为“近危”种,我国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将其列为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白腹锦鸡的生态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做到野外和笼养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科研人员先后完成了“白腹锦鸡野外生态生物学观察 ”;“白腹锦鸡的饲养繁殖、营养与能量代谢、羽毛生长与脱换等,笼养白腹锦鸡觅食活动的观察,笼养白腹锦鸡繁殖期的时间分配”;“白腹锦鸡幼鸟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研究”;“白腹锦鸡机体的营养成分的分析,营养及能量代谢分析”;“同功酶的比较研究”;“线粒体 DNA 的比较研究”;“染色体组型和G带研究”。

同时,科研人员根据所完成的研究内容,编辑成研究专著,于1992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雉类——白腹锦鸡》一书。多学科对一个物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该项目荣获云南省199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现在,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见到丰富多彩的“野鸡”们?欢迎走进中科院昆明动物博物馆,它们美美地在二楼等你们哟。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