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在清朝,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满柱”意为“佛爷”,因此,清朝建国后,将满柱译为佛爷,并作为皇帝的特称。1861年11月慈禧太后(1835—1908)发动宫廷政变,实行垂帘听政以后,宫廷中便以“老佛爷”称呼她。
其实,我们看清朝的清宫戏里,大家都把太后娘娘称为“老佛爷”,比如,琼瑶的《还珠格格》,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在清朝,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满柱”意为“佛爷”,因此,清朝建国后,将满柱译为佛爷,并作为皇帝的特称。将太后喊为老佛爷,是从慈禧太后开始。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1835—1908)发动宫廷政变,实行垂帘听政以后,宫廷中便以“老佛爷”相称。作为一个女人,慈禧为何要人称她为老佛爷呢?“老佛爷”名号是怎样来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拜佛坐禅说。据据小横香室主人撰的《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孝钦后政暇,曾作观音妆,以内监李莲英为善财,李姊为龙女,用西法照一极大相,悬于寝殿。宫中均呼以老佛爷。”《清朝野史大观》是一部集清朝稗官野史之大成的书籍。全书分“清宫遗闻”、“清人逸事”、“清代述异”、“清代文苑”、“清朝史料”等五个分册,书中涉及清代社会各阶层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近200万字。由清代150余种笔记野史辑录而成。按《清朝野史大观》的说法,“老佛爷”之称来自慈禧偶然的一次扮佛的行为及留影。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
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主子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听罢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粱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据说这个观世音是李莲英让人按慈禧的模样塑造的,后来慈禧来万寿寺焚香礼佛,卜签求寿,由于对此观世音非常赏识,还穿上了寺里方丈为她准备的观音衣服,李莲英扮作护法神韦驮,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她们俩人在这个佛像前照了张像,曾经有人见到过此照片。
二是他人加号说。据说“老佛爷”这个称号是李莲英给她的。慈禧对佛是很虔诚的,念经供佛从不间断,即使有时外出巡视也必如此。有一次北京少雨,全华北五谷受害。依照习俗,凡遇此情形,慈禧与朝廷官员便要每日向如来佛求雨,一直求到雨来为止。这一次只求告三天雨就来了,李莲英很兴奋,便趁机恭维慈禧,说太后真是了不得,差不多就好象是佛爷一样。这番恭维的话使慈禧很高兴。从此以后,慈禧就变成了李莲英的“老佛爷”,每次奏话的时候,总是这么称呼。不久以后,“老佛爷”这个称号就不胫而走,传遍宫里宫外、北京及全国。
三是自加徽号说。持此说的是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蔡东藩在《慈禧太后演义》中说,在慈禧60大寿时,“自加徽号,令承值人员等称他作老佛爷,或称他(她)作老祖宗。”
四是沿蒙古俗说。清末学人王无生在其笔记《述庵秘史》中说:“宫中称老佛爷,沿蒙古俗也”。
侵权/下架等问题请将详细资料(包括资料证明,侵权链接)等相关信息发送至邮箱:4232924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