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在漆黑的夜里飞行不会撞到物体上,是因为在有光线通过的地方,就是它们可以飞过的地方。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使昆虫产生螺旋形向灯飞行轨迹,这种轨迹最终导致昆虫飞向光源。
在夏日的夜晚,在灯光下有很多小飞虫围绕着灯光,这让人们很讨厌,但是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昆虫的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趋光性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这已成为动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光刺激:
一种是由光源散射的光刺激,另一种是有不同照度梯度的漫散光刺激。
而趋光反应的机制也很不一样,从不定向趋性到定向趋性等多种形式。在趋光反应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获得几种不同的作用光谱,并发现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温度、亮度和化学物质对很多趋光性有一定影响。
另外,有许多动物对光刺激表现特有的趋性形态,如目标趋性,保留趋性、光背反应和光腹反应等等。有些动物(蜗牛、鼠妇、马陆、赤杨毛虫等)还有趋暗性,即是对光呈反向趋性(负趋光性)。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世代相传的趋光性是夜里飞行的法宝,使它们在漆黑的夜里在空旷的田野飞行,不会撞到被黑夜隐藏的电线杆、树干和突起的土堆,因为在有光线通过的地方,也就一定是它们可以飞过的地方。
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
昆虫的趋光性都是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如果光源的波长不在他们所趋的范围之内,就不会趋向。
侵权/下架等问题请将详细资料(包括资料证明,侵权链接)等相关信息发送至邮箱:4232924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