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程 > 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时间:2020-01-08 12:18:45 编辑:天晴网友

处暑(8月23日或8月24日)节气中“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快要躲藏起来了。这是天气由热变凉的明显转折点,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清晨和傍晚有秋的凉意。

处暑一过,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将逐渐减少,此时秋收作物仍处于产量形成的过程中,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0℃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可分为三候:初侯鹰乃祭鸟,二侯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初侯时,由于各种作物进入成熟的季节,天上的飞鸟增多,便于老鹰捕捉,鹰将吃不完的鸟堆放在一起,如陈物而祭;二侯孟秋之月,气温开始下降,大地有了凉气,一些树叶草木开始发黄脱落,天气间显示了肃杀得气氛;三候时,各种作物,特别是水稻开始大面积成熟,农家随之进入了割、打、晒、藏得收获阶段。

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处暑时期的温差较大,是各种庄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这种温差十分有利于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晚稻正值圆秆至抽穗期,甘薯薯块正膨大,夏玉米、高粱陆续可收,棉花吐絮日渐丰盛;苹果、梨等也正值最后的膨大定型期。因而,此时是决定秋庄稼收成的关键期,自然对水分需求量也相对偏多,正如谚语所云:“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处暑雨如金”等。

小知识

处暑时暑气渐消,夏天随之过去,早晚虽凉,中午还是炎热的,昼夜温差大。此时平均气温为24~25℃,比前一个节气降低2℃左右。降水显著减少,平均为30毫米左右,常出现秋早,但也有个别年份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处暑前后,春甘薯薯块膨大,夏甘薯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分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我国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民间常说的“秋老虎”“秋辣子”,即指此时若遇气候异常年份,秋热仍较甚,中午前后的气温仍可达35℃以上,俗谚“秋老虎,毒如虎”,提醒着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所谓“秋老虎”和“立秋”以后天气的短期回热现象。

处暑时节不同地区的农耕措施

黄淮地区及江南的早中稻正值成熟收割期,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会导致穗小、空壳率高。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时节,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得很快。没有按时播种的庄稼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处暑花,不回家”“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说明误了农时,不论是棉花还是粮食作物都不会有收成。这也许就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吧。

相关文章

相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