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口负增长时代要来了?大可不必恐慌
1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最新《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绿皮书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负增长,2050年减少到13.64亿。
“人口负增长”之说并不是什么新鲜消息。事实上,因为不同来源的出生人口数据相差悬殊,各个版本对人口曲线的预测往往差别很大。近日,还有美国研究员发表论文,宣称中国人口在2018年就出现了负增长,但很快被学者指出站不住脚。
数据林林总总值得商榷,但中国人口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需要及时开展相关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但因为人口增速放缓或负增长而大为恐慌,甚至认为中国失去人口红利就失去了发展红利,却也是极大的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确实依靠体量惊人的劳动人口规模,实现了经济起飞,打下了今天这份家底。而一说到人口增速放缓,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东邻日本,长期的低生育率,让劳动力持续短缺,老年人不得不高龄在岗。与此同时,年轻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上升渠道有限,社会阶层固化,整个社会弥漫着压抑感。有人甚至认为,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极大程度与人口长期负增长相关。
以此观之,中国似乎压力更大。一是中国人口基数较日本更加庞大,老年人口增速更快,由此带来的养老、医疗负担势必更加沉重。二是相较发达国家,中国仍然“未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尚需加足马力追赶。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从来都是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小家,并不存在单向度的“孩子越多越好”,或“孩子越少越好”,所有人口政策都是根据时代国情权衡利弊最终做出的战略选择而已。
辩证地看,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人口增速放缓需要重视,但完全没有必要危言耸听,随意夸大其负面影响。
其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本身就不能再依靠人海战术。固然,人口红利曾帮助我们抓住西方国家产业转型的机会,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享誉全球,但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本身也走到了必须升级“智造”的关键时期。长期依赖低廉的人力资源,并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重规模轻质量一味薄利多销工资低,直接导致商品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不多。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模式或许尚可凑合,但现在,随着人均收入上升、人力成本抬高,这样笨重的打法已经举步维艰。
其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必然将倒逼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企业不能再依靠低成本打价格战,就必须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把主要精力放到做品质、搞创新上来。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的成功也表明,利用“大脑”“智慧”进行创收,中国公司同样拿手。
其三,生产效率的提高,会给将来的养老带来无限可能。当前,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机器人产业蓄势待发,新一轮科技变革正在酝酿。未来的养老服务成本必然大幅下降,并不一定会成为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人口负增长也许正在路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夸大其词、散布恐慌不解决任何问题,理性分析、积极应对才是正途。在所谓“历史性拐点”到来之前,充分挖掘人口发展潜力、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质量,防范人口风险。中国的光明未来,靠的绝不是那顶“人口第一大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