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今日>正文

著名“鲁迅胡适研究者”中文系教授易竹贤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3岁

来源:澎湃新闻
2018-12-07 16:19:05

12月6日,澎湃新闻()从武汉大学文学院党政办公室获悉,在鲁迅研究和胡适研究方面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易竹贤于12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易先生做学问很认真,毕生从事鲁迅、胡适与现代文学研究,实绩卓著,尤其对胡适的研究可能是国内最好的。”与其相识的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大学教授温儒敏6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惊悉易竹贤先生去世,甚表悲恸。

根据易竹贤教授治丧小组《沉痛告学界同仁好友书》,遵照易竹贤先生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12月5日上午在武昌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后,遗体火化,至亲、同事及学生送其骨灰到公墓安葬。

根据公开资料,易竹贤先生在1970年代中期担任武汉鲁迅研究小组负责人,该小组由湖北省委宣传部领导,他由此开始关于鲁迅的系统研究。1984年出版了《鲁迅思想研究》,李何林先生作序,肯定其“新颖和独创之处”,“实事求是,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新时期初,易竹贤先生着手研究胡适。他的《评“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胡适》发表于1979年,是新时期肯定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历史功绩的第一篇文章。他的《胡适传》1987年4月出版,10月21日获准发行,同年底便销售一空。《胡适传》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评价,成为胡适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回顾我这一生,主要的还是学习鲁迅与胡适。研读他们的学问文章,也学习他们的处世为人,道德品性亦多受其影响。”易竹贤先生2017年11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载文称,其在思想气节方面“特别敬仰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在治学的方法及待人接物的态度方面,“胡适的影响更大一些”。

在上述文章中,易竹贤先生还提及与鲁迅“结缘”的往事:1949年,其在湘乡师范读书时,教国文的李运昭老师讲解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她以女教师特富感情的声调,侃侃叙述鲁迅与几位青年文学家的交往,“讲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呜咽不能成语,使同学们都很受感动”。“我由此知道了有鲁迅这样一个人,也由此暗暗下定了报考大学中文系的决心。”易竹贤说。

同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工作的樊星教授12月7日告诉澎湃新闻,易竹贤是湖南人,称自己有湖南人的“霸蛮”,它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精神。

“这种性格也在做学问上有所体现。学术本该是理性的,但易竹贤一直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冲动,一种刚劲在。刚劲的人研究胡适,本身就体现了独特别致的韵味。”樊星认为,易竹贤是最早对胡适进行公正评价的学者。

易竹贤先生自己也称,“在学术道路上,所凭借的仍是农家遗留的一点讲究实际和吃苦精神,以及湘人的一点蛮性”。在他看来,“做学问讲究根底,工夫扎实,主要是指掌握材料应充分、翔实、广博”,“努力超越求创新”,“排除干扰求真理”。

据樊星介绍,易竹贤也积极参与当下文学活动,倡导“和不同意见争鸣”。当年莫言《丰乳肥臀》发表时,因为历史复杂性、多面性而受到争议,易竹贤极其倡导思想解放,支持莫言,积极介入,和同事在武汉大学学报上为此有多次交锋,当时是武大学报史的一个奇观。

而在生活中,易竹贤对学生“非常好”。“学生但凡第一次去他家,他都会送下楼,到饭点也会留学生一起吃饭。在学生眼里,他是忠厚长者。”樊星说。此外,据其透露,易竹贤先生最后的文章都是在病中写出的,“他是和命运抗争到最后的勇士”。

12月5日晚,温儒敏在其微博上回忆起易竹贤先生的往事,称易先生七十诞辰时,自己曾贺诗如下:卓尔易公,七秩仁风;竹籁凤鸣,贤蕴和忠;文史洞识,力作甚丰;诠评胡鲁,五四传承;桃李珞珈,学界欣荣;古稀俊迈,又开新春。

“像是昨天的事,想不到13年过去,先生便远行了。”温儒敏说。

点击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吐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