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今日>正文

哈尔滨市民到银行花840万买理财产品,最终变成保险到108岁才能拿本金

来源:新京报
2018-09-05 09:25:31

原标题:理财产品变保单“奇葩”闹剧背后需反思

金融观察

类似事件频发的背后,除了对保险营销人员故意忽悠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行为表示愤慨,还要对保险公司制订的保险条款加以反思。

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民朱某到银行花840万购买理财产品,最终变成保险,需要身故或活到108岁才能取出本金的“奇葩”闹剧引人关注。该事件在媒体介入及相关部门积极协助下,朱某840万元本息得到退还。

以上事件并非孤例。类似事件频发的背后,除了对保险营销人员故意忽悠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行为表示愤慨,还要对保险公司制订的保险条款加以反思。未来保险业应该真正回归保险属性,专司保险业务营销。无论是财产险还是人身健康寿险,只涉及保险理赔而不涉及投资收益,将所有保险产品中的投资收益功能完全剥离,让其回归银行机构及专门的理财机构,消除保险机构与银行机构经营中的模糊地带。

尤其是,要遏制保险产品中中途退保让购买者损失本金过多的现象再发生,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退保退还本金制度,让公众满意。未来监管当局可从制度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扎紧制度防范篱笆,开发和推出科学合理的保险理财产品,以防存款变保单闹剧的再发生。

同时,应看到近年保险业混乱背后,从事保险产品营销门槛要求不高、素质参差不齐,保险营销队伍变成了“大杂烩”。一些保险营销员只顾招揽业务,不惜以忽悠消费者购买保险达到业绩增长之目的。这类事件增多,导致社会上对保险营销队伍普遍产生不好的印象。

对此,监管当局应下定决心,加大力度对基层保险营销人员进行整顿和清理,实施从业资格考试,将一些不合格的、素质不高的保险营销员清退出队伍,保持保险营销队伍的纯洁性,为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好人才基础。

从历次存款、理财变保单的事件中还可看出,不少消费者被保险营销员轻松忽悠,还在于广大消费者对存款与保险两种产品的性质与职能认识模糊,或根本就无法准确分清或判断出二者的区别。不能排除的是,目前部分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者,其真实目的是冲着高收益的保障产品而非真正追求增加保险保障。

这一方面反映出参与保险的消费者的保险意识亟待开发、培育和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监管机构、从业机构在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保险意识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此,要确保保险业健康发展,消除存款、理财变保单现象继续重演,应在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加大保险知识与银行理财知识宣传教育,让消费者能准确区别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产品的区别,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形成正确认知,根据自身能力来决定存款还是购买保障产品,为消除保险产品营销混乱行为营造有利环境。

二是教育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理财理念,在银行存款不要购买工作人员推荐的理财产品,除非自己要求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如果购买的是大额理财产品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有银行加盖的正式公章。同时,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千万别贪图高利诱惑而稀里糊涂地将存款变成了保险单。

三是银行、保险机构需要采取措施避免消费者混淆银行与保险员工。在银行营业场所不允许保险人员进入,即便未来银行与保险公司有营销合作,也要在大厅悬挂明确告示牌,将存款与保险产品介绍清楚;同时保险人员与银行人员应分穿不同的服装,悬挂明确的工号牌,以示银行员工与保险员工的区别,以免混淆视听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莫开伟(财经评论人)

点击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吐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