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热点>正文

何必苛求刘诗诗的演技?

未知
2014-12-22 15:17:55

  潘光旦先生曾说,艺人“比别种人才更为响亮”,因为,艺人要公开演出,要接受观众品鉴,“艺术上稍有瑕疵必无从掩饰”。所有的演员,都得反复接受这种“响亮评鉴”,这一次,迎接评鉴的,是刘诗诗。

  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上映四天后,票房不过千万,有人认为,是刘诗诗的演技拖累了这部电影。制片方随即发布声明予以力挺,真诚表示,票房不好,“纯属我们的宣发工作没有做好,不是中国没有好的观众,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观众,跟刘诗诗小姐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不看第二遍,是很难体会到她的表演之优秀的”。刘诗诗所属经纪公司唐人电影随即发布回应表示,刘诗诗之所以用减少表情的方法进行演出,是“导演与现场团队沟通的结果”。

  明星分为两种,一种依靠明星魅力立足,要美,要有魅力,要有气场。有了这张门票,就可跨进娱乐门槛。喜欢唱歌的,只要音质过关,音准节奏不太离谱,声音拥有某种气质,就可以歌手身份出现,现代科技,负责包办剩下的一切;喜欢镜头表演的,只要不憷镜头,该哭时哭,该笑时笑,就可交差。作家刘菲菲喜欢尼古拉斯·凯奇,她曾说,只要他现身就好,哪怕只是“端着平底锅出来走两步。”有这样的热爱抬举,对他们技能的要求自然被压缩了。他们的魅力,多半在技能之外,他们走秀、代言、闹绯闻、出丑闻,都能构成这种魅力,就连他们的挥霍,也理直气壮地成为魅力来源,理查德·戴尔在《明星》中指出,当代明星,已经从“生产的偶像”转向“消费的偶像”,他们的重要职责,是进行“摆阔消费”,显示花钱的能力,他们的声誉,就建立在他们攫取金钱和挥霍金钱的能力上。

  另一种明星,要依靠技艺立足。在乌塔·哈根和哈斯克尔·弗兰克尔写的《尊重表演艺术里》,所谓技艺,是指“将自然的东西变成人类所需的技巧和发明才能。”这类明星,就得锤炼这种技术,想尽一切办法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外化,实在不行,还可以借助增肥、减重、化妆,使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所以,当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农妇,当妮可·基德曼、查理兹·塞隆、克里斯蒂安·贝尔、马修·麦康纳等人,用扮丑、集中营式饥饿法,将自己套进一个与自己外形相去甚远的角色中时,人们满意了。

  人们对明星的要求,就在这两者之间摆荡。不过,许多咱们喜欢的明星,其实都属于第一种,包括林青霞,因为,魅力更容易辨识,也更容易在瞬间打动我们。于是,他们整整一生都在扮演一种角色:一个有魅力的自己。

  刘诗诗动人之处,也在于这种一目了然的银幕魅力,她主演的《步步惊心》、《轩辕剑》、《步步惊情》,所需要的,也是魅力而不是演技。但后来她向大银幕发展,她的演技,就开始接受更苛刻的评鉴了。当刘诗诗和王千源、金士杰这样的老戏骨,以及曾经以偶像身份出场的张震和聂远,共同在电影《绣春刀》里亮相时,尽管她是这部男人戏里,少有的女性角色,每次出场也都艳光四射,但在他们的映衬下,她的魅力也有点招架不住。毕竟,内地有结实的戏剧传统,几大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构成演艺圈权力核心,这都影响到人们对演员的评判,演技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

  对刘诗诗来说,她需要在两种明星成分中做出均衡,她也的确用尽全力。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刚上映时,她曾表示:“一部戏演两个角色,精力多了一倍,现阶段把自己用空了。”不过,星途漫漫,还得用空再用空,填满再填满,就连梅丽尔·斯特里普,也常常得到苛刻的评价,例如“过度表演”。

  话又说回来,维护和增加单纯的魅力,又何尝不是一种技能呢?但人类有一种无法根除的成见,凡是容易辨识的、能让自己轻易觉得愉悦的,必然是肤浅的、不值一提的。亚当与夏娃的失乐园传说,就是这种心理的折射:人必须要走出乐园,在大地上辛苦劳作,才能重返乐园。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吐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