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原来三代“黄飞鸿”代表人物的口音截然不同:“黄飞鸿银幕形象第一人”关德兴是香港演员及武术家,讲一口粤语;1990年代饰演黄飞鸿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李连杰来自祖国内地,某年他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曾说,自己在香港拍片不说粤语;眼下的 2014年,观众发现:彭于晏版黄飞鸿是台湾口音耶。
这是天意,还是一种譬喻?从某种角度来看,也表明“黄飞鸿”其实是一个可供各路人马打造装扮、寄托梦想的“想象共同体”。其核心为仁爱侠义,至于穿什么衣裳,带何地口音,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全看创作者对所处时代及观众有怎样的关照与思量,以及生逢其时的最合适的那个演员是谁?——在历版电影中,总是先有演员,才有“黄飞鸿”。来自三地的关德兴、李连杰、彭于晏,可说是他们的气质特点决定了“黄飞鸿”的风格走向。而在观众看来,每次形象演变,后一个总是对前一个进行“反叛”、“颠覆”——好像前一个经典到足以乱真。其实真实的黄飞鸿是什么面目,无人追究,洪金宝甚至说:说不定原来的黄飞鸿还打枪。
吾生也晚,关德兴在银幕上的光辉形象,没赶上目睹。据过来人讲,关德兴比较像传统家长,举止动作也不灵活跳脱,那些“黄飞鸿”系列多是街坊街里故事。 除了拍戏,关德兴开过跌打医馆,当过武术教练,活像黄飞鸿的现实版。自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电影问世,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度达到62部。不过,在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六七十年代,平均每年只有一部,说明这款烙有传统印记的黄飞鸿垂垂老矣,迟早退出历史舞台。
直到九十年代徐克重拍,这一银幕形象才又获新生。其实,拍完《英雄本色》后徐克就想动手,难题在于,关德兴版本深入人心,谁来演合适?徐克1996年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最初觉得狄龙可以演黄飞鸿,代表“中国传统的固执”;周润发可以演梁宽,代表“市井心态”,“两者的对比及冲突会很好看”。如果这一班底开拍,恐怕历史又会改写。不过,当年《英雄本色》火到不行,“小马哥”风衣、墨镜、双枪的造型太过经典,实在没胆量带他们穿越到清末民初。
重拍的念头过了多年才成事,因为有李连杰出现。他的形象与关德兴相去甚远,最大的差距更在于:关德兴是南拳师父,李连杰习的是北派功夫。在香港武林看来,找李连杰演黄飞鸿也是反叛到家了。但徐克认定他合适,“黄飞鸿不善社交,有传统中国人的厚道,而李连杰正有着黄飞鸿年轻时的特性。”(见《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一书)
恐怕正是这样的反叛与不适合,才催生了一个处于历史转折关口、深受各种夹缠的新“黄飞鸿”。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生气勃发的影片大批涌现。善于求新求变的徐克认为,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黄飞鸿这种英雄必然牵涉在内,“写剧本时,我潜意识将自己对中国人的心态及愿望抒发出来。”片中的黄飞鸿,既身处古今交汇,又面对中西冲突,是霸道宗师,也是贴心暖男;故事新编,不失幽默,还兼具民族魄力与史诗情怀,李连杰演来颇为熨帖。同为来自内地的动作演员张晋对李连杰版黄飞鸿的动作有过一个形容,“在潇洒中有狼狈,在狼狈中有潇洒”——颇像那句“连逃跑都那么帅”——说的恐怕也是那版黄飞鸿之所以迷人的特点所在,在当年不作第二人想。
时隔近二十年再拍,又该如何变法?《狮王争霸》里的黄飞鸿说:“如不能广开民智,徒得双手双脚,又怎会国富民强呢?”今天再讲,会有多少共鸣?新版舍弃家国情怀,宣传语中的“黑暗悬疑”、“活力青春”、“英雄养成”等字样,表明它企图与当下时代及年轻人同呼吸,“找自己”也比“见天地众生”更重要。而出品人江志强在接受访问时,提到重拍的最大困难,与徐克当年类似——“只有一个挑战,就是到底能不能找到黄飞鸿这个人”,“找不到就不拍啦”。在他看来,彭于晏的出现让问题迎刃而解。
2011年在《翻滚吧!阿信》中练体操,此后在不同电影里练拳击、综合格斗、专业骑行,到了《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又练南拳,彭于晏展示了这代偶像的勤奋与可塑;而且,穿衣显瘦,脱衣有肉,不吝展示胸肌腹肌人鱼线,顺应大众追星的时代诉求;至于在片中让王祖蓝给他擦胸,与井柏然生死诀别要演出“爱人分手”的感觉,更是对潮流趣味的某种迎合。
所以,如你所知,时代在变,“黄飞鸿”也在变。“李连杰之后再无黄飞鸿”?不妨换个角度看吧,各自成篇,各生欢喜。拍得好,历史可以就此翻篇,提起黄飞鸿就会想起彭于晏的大胸;拍得烂,就得被嫌弃:没有无影脚,也敢叫黄飞鸿?